龟山,位于淮河与洪泽湖交汇处的洪泽区老子山镇境内,因形似巨龟浮于水面而得名。癸卯年初冬,根据组织安排我参加了市文艺家读书班活动,紧张的理论学习间隙,组委会安排了一次采风活动,于是有幸走进龟山,亲眼目睹了龟山遗址的古老风貌。
因为公路正在维修,我们只好乘船前往。
学员们有序上了游船,几个胆大的竟然上了游船的顶部,说是那儿视野开阔,观赏淮河风光应该更加尽兴。船开始前行,虽然速度不快,但毕竟已经入冬,薄薄的衣衫禁不住凉风的侵袭,很快,就有两三个学员悻悻然下了悬梯,自嘲着走进了船舱。
我站在驾驶舱里,极目远眺,水天相连灰蒙蒙的一片,浪花不住地拍击着船头,发出哗哗的声响,不时有货轮从游船两侧擦肩而过。
经过四十分钟的航行,终于到了龟山的码头前。驾驶员热情地介绍说:“码头有两个,一个是御码头,一个是官码头。”
我疑惑地问:“就没有其他码头供老百姓登船上岸用吗?”
“哎,老百姓还能有码头?将就些吧,哪儿方便就从哪儿登船上岸了。”
我们享受着皇帝的礼遇,在御码头陆续上了岸。御码头宽3.55米,总高4.5米,共15级,下五层台阶口呈弧形。石料为玄武岩和少量青白石,与石工墙连为一体,石材间相互扣砌,做法十分考究。
据《盱眙县志》记载,龟山御码头应该为南宋皇帝赵构登临时所修建,后历代沿用,已有800余年,历史上有六位皇帝、八位皇太子到此下船上岸,一览龟山风光。遥想当年,御用大船船头金顶龙亭,龙亭四根金色龙柱,雕龙舞凤、栩栩如生。龙帆上金龙戏珠图案惟妙惟肖,呼之欲出。船舱正中置一把龙椅,至高无上的天子端坐其上,臣子们跪伏岸边迎驾的场面一定是壮观至极。
顺着石阶上行,上面是一块一百平方左右的开阔地面,古老的淮渎庙穿越似地出现在我们眼前。淮渎庙始为唐代显庆年间建造,经明朝重修,后毁灭。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江南河道总督麟庆,从淮水中打捞出淮渎庙沉于水中的铁罗汉,于是重修了如今的淮渎庙。一块块灰色的砖瓦,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淮渎庙的坎坷沉浮,龟山遗址的岁月久远。
导游老人六十多岁,对龟山遗址如数家珍,跟随他的引导我们来到了淮渎庙右侧的一面墙前。墙上有两幅画,一幅画上展示了隋唐时期四面八方人群前往龟山赶赴庙会的空前盛况;另一幅则是有关水怪巫支祁的传说。相传大禹治水,三至桐柏,擒获淮涡水神巫支祁,并将其锁于龟山之足,淮水才得以安宁。有名的巫支祁井就在墙的正前面,当地百姓又称之为“水母井”。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来看过巫支祁井内的水怪,当他揭开井盖时,只见水面翻滚,水怪扬言吃人,吓得乾隆魂飞魄散,赶紧合拢了井盖。老人津津乐道:“《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是龟山的水神巫支祁。”老人的神情、语气尽显龟山居民的自豪与骄傲。
向左移步,不远处见到一棵早已枯死的大树,主干树皮早已剥尽,四周却用石块垒成护基,两根木棍牢牢抵护着大树。我疑惑不解,一棵没有一丝丝生息的老树为何要如此般呵护呢?
导游老人动情地说:“这是一棵神树,龟山的居民无论得了什么病,只要剥一小块树皮熬水喝,病痛就会立刻消除。神树虽然早已枯死,但我们龟山居民世代记着她的好处,逢年过节还会过来焚香祭祀,用以感谢神树的庇护之恩。”
接着,我们跟随老人的脚步观赏了宋塔地宫、移建安淮寺碑和圣旨碑。圣旨碑年代为明代,由村民从水中打捞出来,现碑身与碑座分离,碑身位置并非原址。因碑文残蚀严重,字迹难以辨认,边上的一块木板上简要介绍了碑文的大概内容,意思是皇帝下达圣旨,要求加强淮河龟山一带的生态环境保护。明朝的那位皇帝在几百年前就有了环保的理念,也算得上一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明君了。如果那位君王能有穿越之技能,看到如今的龟山遗址保护得法,居民生活富足,会不会龙颜大悦,再次颁发圣旨,对龟山的百姓们大加赞赏和褒奖呢?
这时前面突然传来说话声:“哟,米芾的真迹啊!”
我赶忙循着声音来到了小山尽头的一块石碑前,字体洒脱刚劲,好书法!我不由暗暗赞叹。
“别乌龙了,那是米芾的诗,但不是他老人家的真迹。”十几米外突然传来淮安区民协主席金矿老师浑厚的声音。
大家仔细看了看碑文内容:龟峰高耸接云楼,撞月钟声吼铁牛。一百八声俱听彻,夜行犹自不知休。左下角清晰地书写着:宋米芾《龟山寺晚钟》,丙申年熊化冰恭书。大家瞬间哄堂大笑了起来。
抬头看,天色好像也被众人的情绪所感染,突然变得晴朗起来,艳阳已经高高地挂在了我们的头顶之上。
“敲钟啊,一个个来!”导游老人提醒到。
“当,当……”,水面空旷,钟声在风的簇拥下传出去老远老远。
“每个人最多只能敲三下,千万不要敲四下啊!”文联副主席叶华洲老师笑着说。
“为什么啊?”有人不解地问。
“敲一次可以祛除一份烦恼,敲三次可以祛除三份烦恼。你想想,敲四次不就是四大皆空了吗?”叶老师笑容满面地解释道。
众人愣了一下,随即又全都哈哈大笑起来。愉快的氛围又一次弥漫了整个龟山的上空。
下了山,只见室友、著名书法家吴建华先生正拿着手机对着山坡上的几棵小树拍照,我也不由得仔细看了过去。岩缝间没有什么泥土,但那几棵小树树根顽强地向着岩缝深处伸展,树枝则昂着头颅,倔强地向着天空生长着。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啊!我又一次在心中暗暗赞叹。
山脚下,散落着一块块碎小的岩石。我随手捡起一块比巴掌略小的石片,用作此次龟山之行的纪念。回家后我上网仔细浏览了有关龟山的资料,惊奇地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2014年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业教授考古时惊喜地发现岩石片中夹有藻类、虫、鱼类化石图纹,鉴定为亿年蕨类化石,这对淮河龟山的形成及洪泽湖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龟山村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举成为了有名的“化石村”。
现如今摆放在我家橱柜里的这块岩石会不会也是上亿年前的化石呢?下次再去龟山,我还是完璧归赵,把它送回老家吧!我时常这样在心头独自念叨着。
顺着河边的小路往码头走去,见到了一段石墙,木板上的介绍又一次让我惊叹:石工墙为明代所筑,与御码头相连,长约100米其主要功能为稳固河岸,墙体为玄武岩砌筑,夹杂少量青石,墙体层层收分、摆砌,顶部为长方形石材丁面朝外,做法十分考究。
想不到,小小的龟山上竟然有如此之多的文物!
时近中午,下午两点还要上课,我们已经无暇再次细细观赏龟山全貌,只能把那份期盼当作下次登临龟山遗址的动力了。
游船回行,船舱里没有声音,也很少有人把玩手机,很多人都和我一样,闭着眼睛,应该都是在心里默默回味着龟山遗址的古老神韵,龟山村新貌的蓬勃生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