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的褶皱深处,当晨雾漫过层层峰峦时,一幢幢老房子便若隐若现,那些隐隐泛黄色的老墙体,似乎是穿越到了古老的年代,让人浮想联翩。一条溪流蜿蜒而过,发出了“哗啦啦——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不停的提醒人们,这里有善良的乡亲,这里有美丽的家乡。
“同步悦读”汤泉乡创作基地,就设置在这里——龙潭寨。龙潭,乃取名于古寨内有一潭水,深达数米,一处上下几十米的瀑布,白练一般飞入潭内,水清如镜,宛如仙界,潭右侧石壁上的白腊纹理,形如飞龙,故曰“龙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潭,潭中有龙,龙在潭中,注定是灵动之地。
笔者有幸受聘为该创作基地首批签约作家,与龙潭为邻,成为古寨的一员。身临其境,更有了探寻古寨风尘的欲望。夜宿在山寨的古民居里,我内心一直在想:旷野之息,山谷静雅,花草葱郁,必有芬芳。这么文气的地方,注定是文脉流长。
一大早,我漫步在古寨溪水边,身边云雾飘渺,脚下的石板路有点滑,让人不自觉地会左右摇晃,大有腾云驾雾之感。走着走着,感觉自己灵魂出窍,走进了古代,成为了古人,身穿长衣古衫,从江西瓦屑坝而来,与一批批移民们一道,经过浩瀚的花亭湖,走进了这座大山,燃起了袅袅炊烟,酿成了氤氲在漫漫长路上的悠悠乡愁。
据村民们口口相传,明洪武年间,即公元695年前后,江西大水成灾,一位名叫胡诲琏的汉子,背着父亲胡早仁和母亲杨氏的遗骨,一路奔波行至竹林窠这个地方,竹篾编织的食篮里遗漏了干粮,在折身返回寻粮时,刹那间却窥见了天地造化:两道苍龙似的山脊环抱成穴,溪水在苔痕斑驳的垒石间流淌,宛如游龙戏珠,幻化为舞蹈天象。这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啊!当即,这位赣北汉子激动得两眼放光,浑身颤抖,他似乎是一下子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胡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于是,他当即折断随身携带的竹杖,在此停顿了下来,把这里作为了自己的安居新家,并选择一处形似“太师椅”的山坳之地,将父母的骨殖掩埋在了那株虬曲的香樟树下,把“根”种在了这里。从此,这支胡氏血脉,如同山寨里那眼千年不涸的泉眼,在这层峦叠嶂的山峰间,一代一代,生根发芽,接力传承,绵延生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六七百年过去了,世事沧桑,山河巨变,这支胡氏族人,从胡诲琏始已繁衍了三十多代人,胡氏的新家变成了老家,这里业已成为代代胡氏后人的故乡故土了。现如今的古寨,五座明清时期的石拱桥,河道常年溪流潺潺,身临其境,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一棵树,一块石,一栋房,一群人,又无不流露出古老山寨的神秘与新奇。
行走在古村落,能够清晰看到宅院的雕花门楣上,清漆剥落处露出百年前匠人的雕刻痕迹,不少雕花已经腐朽,画面也模糊不清,却处处透露着昔日的繁华与昌盛。一处三进式的院落,层层叠叠有几十间房子,这些房舍虽然没有太多的雕梁画栋,却也彰显气势恢宏,透着山乡大户望族的底气,分明能够体会到这家的富足与辉煌。这是靠木材贸易发迹的胡百万老先生的故居,站在这个院落里,我问居住在这里的胡百万的后人,他们能不能讲解一些关于胡百万、关于这座老宅、关于他们家族的历史故事?答曰“可以讲一点。”我让他们把他们知道的家族故事整理出来,今后如遇到高人,说不定还可以拍一部电视剧呢!
古寨的鸡公石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史上有多次驻兵把守的记录。太平天国择此安营扎寨,时至今日,顶峰之上仍遗留有天国遗迹,石上刻有“太平天国”和“一王”等字依稀可辩,而驻兵碾米的锥秋和插旗的庄墩洞眼依然完好无损。“一王”,翼王也。我在南京、四川等地,也看到过写有“一王”的天国遗存,解说员说“翼”字笔画太多,农民军队伍中识字者较少,“一”代“翼”便于行令,故“一王”流传于世且较多。可以想象,翼王石达开部旌旗猎猎,杀声阵阵,战斗壮举惊天地泣鬼神。因而,现在看来,这处古战场遗存,却显得无比深沉。
在这里,二十多栋明清时期建筑中,其精美程度最高的,也可以说是最豪华的,当属“胡氏宗祠”了。这座祠堂结构精巧,整栋建筑为土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建筑。走进祠堂,廊檐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依稀可见,门框、漏窗上面的木雕图案,门当石上面雕刻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门脸、窗檐面砖上面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等,栩栩如生,美轮美奂,文化内涵丰富,底蕴博大精深,在皖西南山区古民居建筑群中,极其显眼。
更为感到奇妙的是,古寨有个独特的年俗,即“腊月二十八过大年”,像全国各地其他地方过年三十一样,古寨人年二十八这天,人们早早的起来,敬神,放鞭炮,吃年饭,穿新衣,相互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年的仪式完了之后,锁上大门,大人小孩上山“躲年”。据说,安庆地区其他县农村,也都是“腊月二十八过大年”。我想,这个习俗,肯定是与战争有关。
热情好客的村民用山泉冲泡了古寨野茶,幽静典雅,茶香四溢。太湖县政办的同仁送了本老版的《太湖县志》,我坐在石拱桥头,边品茗,边随手翻阅了起来。在“龙潭寨”的条目下,记载着光绪年间的祈雨祈福仪典,表明这个山寨的民俗文化,深沉厚重。放眼望去,微风习习,溪水载着凋落的花瓣,流过脚下的明代古桥,恍惚间,似有古人迎面而来,木屐叩响青石的韵律,与今日旅人的脚步声声,重叠成穿越时空的和鸣……
由此可见,龙潭古寨那长达六七百年的发展脉络里,组合有浓郁的移民文化、皖西南古建筑文化、民间商业文化、古战争文化以及宗教文化、宗祠文化、山水文化等等,流传有较多的故事传说和名人轶事,是一部厚厚的书籍,形成了比较清晰而又独特的古寨文脉。时光进入了21世纪的今天,“同步悦读”来了,著名作家石楠老师来了,全省各地的作家们来了,他们聚会在龙潭古寨,谈古论今,描绘古寨的历史文化,讴歌古寨的前世今生,从而使古寨这种绵绵文脉,跨越千年,推陈出新,千秋万代,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