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同窗李和玉访虎峰寺遇双昱住持
兰若齐云百仞风,
群峰淌翠簇禅宫。
如酥水势澴潆里,
自在莺啼起伏中。
梵乐悠悠苏涧草,
木鱼嗒嗒警菘虫。
他朝割俗重回步,
倚石横眠做野翁。
&与同窗雷锋平游芙蓉寺遇德明二僧
香刹高开迎五老,
鄱湖远眺滓尘空。
青筠径曲娟娟雨,
白鹭钟鸣冉冉风。
斋淡油盐春韭笋,
林深芍药老梧桐。
远逃班锁寻幽境,
常忆周颙因果功。
&与乡友柯昌钱游黄龙禅寺遇常悲住持
高标迥耸荆吴界,
慧眼回望是梓乡。
碧泻西河追寺影,
烟浮左岸鼓银铛。
青尖煮得甜甜味,
妙教谈来淡淡芳。
百里秋毫收眼底,
轻舟一叶水宏长。
&与学生王兵华游白云寺不遇
精舍缠云隔境远,
众芳绕径几重山。
梵音清澈穿林去,
红豆葱郁向寺闲。
踏翠自能知暖意,
推门偏未识僧颜。
蓦然回首盈盈处,
万里轻舟弃俗寰。
&与黄郎炳华游永昌寺遇宗海住持
黄金山润逢朝雨,
殿宇参差入翠微。
自在闲云长壑逸,
悠然野鹭响滩飞。
檐垂珠露滑樟叶,
风送钟馨潜户扉。
清妙门庭思六祖,
无尘春妍莫相违。
&与胡君春华游万寿寺遇恒月住持
四望鄱湖寒雾远,
千年绀宇现灵光。
瑶林琼树栖鸣鸟,
青笋黎蒿掩寺墙。
打目连会舟楫立,
雨岑绘像海山芳。
桃花渡口今无语,
何处莲荷问故乡。
&与同窗占仁定访云峰寺
莲山卧耸鄱湖畔,
三径蜿蜒入顶峰。
院后高竹摇浅响,
篱边红粉露华秾。
且从鼎篆认前世,
岂信山岚养后痈。
云雾低垂闻倦鸟,
藤萝深处掩真容。
&与众友人访风雨寺
轻鸿数点孤峰碧,
烟水无边满眼宽。
祈雨雩坛难觅索,
修缘精舍仍螭蟠。
凌波万朵睡莲立,
浥露千层梦草繁。
朝士妄言官早隐,
山前庙堂庆弹冠。
&潭北寺访高僧
路杳千山分水岭,
村深野径入祇园。
层层草色漫行步,
点点飞花怠画幡。
净性清谈才不世,
坛经妙解体难言。
何时共到剡山里,
抛却浮名始脱樊。
10.访芝山寺有感
范公笔下崔嵬在,
峻整牌坊溢玉光。
碧殿幽轩相阻断,
重萝孤桂竞菲芳。
丛林干叶鸣闲鹤,
朝暮钟馨没粉墙。
谁羡青云飞鸟举,
听吟招隐且衔觞。
& 桃花渡口今无语
——浅析胡三尺咏鄱阳古寺组诗
文 / 饶斫薪
读罢鄱阳卫校胡三尺先生新出咏鄱阳古寺组诗,非常振奋。格律诗尤其是七律,历来难写。然胡三尺先生却驾轻就熟,充分显示出过人的音律和语言的驾驭能力。鄱阳号为江南名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早在齐梁时期就有许多关于寺庙的记载,至唐宋更是蔚为大观,名闻全国。胡三尺先生选取寺庙古迹来对鄱阳文化做一个梳理和总结,确实是独具慧眼,颇有见识。下面谨就这一组诗谈谈个人的理解和感受,以就教于胡三尺先生及各大方之家。
1.与同窗李和玉访虎峰寺遇双昱住持
兰若齐云百仞风,
群峰淌翠簇禅宫。
如酥水势澴潆里,
自在莺啼起伏中。
此诗题为与同窗访寺,且看他玉声未振,而先山川应和。寺院入云、罡风百仞,群峰淌翠,水势澴潆。说不尽的河山壮丽、风光旖旎。峰则继之以“淌”、水则饰之以“酥”,壮丽之中,渗入无限柔美,骥马秋风与杏花细雨兼呈,真可谓刚柔相济,情景交融。
先是遥望齐云,接而近见翠簇,继而细睹澴潆,后而亲聆莺啼。真一时与秀水清山映发,景既幽深,心复高淡。
以“兰若”指寺院,出自梵语“阿兰若”之省称。而此处则非仅指寺院,亦暗喻山峰植被之纷华。寺院禅宫,深隐于中。不言风物静幽而静幽立显,不言心灵澄清而澄清立现。“莺啼起伏”四字,起伏者岂唯莺啼?实乃此心此情,由繁华而入素朴、由红尘而入禅境、由凡俗而入闲清焉。
梵乐悠悠苏涧草,
木鱼嗒嗒警菘虫。
他朝割俗重回步,
倚石横眠做野翁。
“莺啼起伏”之后,却闻“梵乐悠悠”;“梵乐悠悠”之中,复有“木鱼嗒嗒”。然声音虽多,却不显紊乱,反倍觉空灵。诗人真可谓善于造境。如此清响,振聋发聩、启人神思。草木本无情之物,尚且因之苏醒,则世间之士、迷途中人又将何如?“警菘虫”三字,如佛家之当头棒喝,直击人心。盖佛家慈悲,不忍除食蔬之虫,唯“警”而已。一个“警”字,于蔬有所爱护,于虫有所怜拯。是告诫,也是点醒,更是悲悯。
“割俗”之“割”字,有壮士之断腕之雄概,下得痛快,下得酣畅。“步”之“回”字,有返朴归直之决断,说得亲切,说得真诚。“倚石横眠”,则写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之境界。夫野翁者,即脱尽庸俗、率性自然的纯粹之人。人生能至如此,复夫何求!
2.与同窗雷锋平游芙蓉寺遇德明二僧
香刹高开迎五老,
鄱湖远眺滓尘空。
青筠径曲娟娟雨,
白鹭钟鸣冉冉风。
芙蓉寺位于鄱湖之滨,隔湖而与匡庐五老峰相望。诗人欲写香刹,先描其神。“高开”二字,即见其胸襟之开阔,“迎”之一字,又见其情抱之友善。“滓尘空”,则尤见其清澈明觉、不染埃杂之心性。如此山川、如此人物、如此精神,气象磅礴而又灵府空明。次联则充分调动视觉与听觉,写出了一种宁静幽远的意境。青筠于曲径之旁,纵雨也觉得娟娟美好;白鹭在钟鸣声里,虽风也觉得冉冉悠闲。娟娟者筠乎、径乎、雨乎?冉冉者鹭乎、钟乎、风乎?都是,也都不是。以我观物,万物皆我。娟娟而冉冉者,其实恰是此境中人心灵的写照。
斋淡油盐春韭笋,
林深芍药老梧桐。
远逃班锁寻幽境,
常忆周颙因果功。
下部分先以斋淡与林深对举,写尽寺中平淡的日常与淡泊的境界。油盐韭笋,芍药梧桐,这一联功底之深,真不可测量。以具象言,前者平常之极,后者高雅之至;以意蕴言,前者淡泊之极,后者孤清之至;以寄托言,前者见修行之谨勤,后者见体悟之精湛;以声调言,“春韭笋”三字,齿音跳跃,于清苦中见轻快;“老梧桐”三字,舌尖音沉着,于敦厚中见悠扬。结句一“逃”一“寻”一“忆”,则写出对物质世界的摒弃与向精神家园的回归,真是斩钉截铁而又丰瞻蕴藉。
3.与乡友柯昌钱游黄龙禅寺遇常悲住持
高标迥耸荆吴界,
慧眼回望是梓乡。
碧泻西河追寺影,
烟浮左岸鼓银铛。
登高而望,吴楚苍茫。诗人立此迥耸之高峰,眼与境相接,思与古共翔。而回望故山,方位可辨却风物难觅。故于景有寄焉,与思有感焉。河山辽阔,顿使胸次豁然。故园邈远,而初衷实难泯灭。故嗟叹之,歌咏之。但见西河浪碧,如追寺影;左岸烟浮,如鼓宏钟(铛本钟之拟声,此借代钟声)。一字“追”,见上下求索之执著;一字“鼓”,见发人深省之昭然。
青尖煮得甜甜味,
妙教谈来淡淡芳。
百里秋毫收眼底,
轻舟一叶水宏长。
青尖之粗,烹煮之简。然主人德行高洁,客人情怀真诚,则虽粗而不俗,虽简而不陋,虽淡而犹甜,犹齿颊香生。真如孔子所云: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时听得高师谈禅,真是醍醐灌顶,意味深长。眼界一时明澈,百里秋毫,洞若观火;万端世态,了然于胸。顿觉身轻如舟,荡摇于万里江河。悠然自在,无复丝毫拘碍。
4.与学生王兵华游白云寺不遇
精舍缠云隔境远,
众芳绕径几重山。
梵音清澈穿林去,
红豆葱郁向寺闲。
一“缠”字,而白云寺之孤标超世的精神出矣。一“隔”字,又写尽白云寺与世无争、清嘉独善的风范。一“绕”字,则更是将白云寺钟灵毓秀之德一言而道尽。诗人用词之精之妙,于斯毕见。梵音而言清澈,声竟可观;林而曰穿,势可谓迅。红豆葱郁,下一“向”字,则境界全出,如万水朝东、葵藿向日。红豆内心,一如善男信女,竟然大有慧根。真令人叹奇!
踏翠自能知暖意,
推门偏未识僧颜。
蓦然回首盈盈处,
万里轻舟弃俗寰。
前四句已经写出白云寺宝刹庄严,万众仰慕。此则写诗人一路真诚,寻迹而至。“知”“识”二字,精妙无俦。前句知字,可想一路而来,春意盎然。而诗人心里,亦沐春风之中,温暖如润。期待之情、向往之意,溢于言表。后句识字,则访僧不遇,惘然若失之怅憾,如状目前。前后对比,则喜者愈喜,怅者愈怅。心情转换之间,有不尽余意在焉。既然未能遇,自萌归意,自当回首。“盈盈处”是何处?正来时路,正出发地。盈盈一词,下得精奇,下得意外。盈盈谓何?水之清澈谓盈盈、仪态美好谓盈盈、动作轻盈谓盈盈。则见出发之地、来时之路,如柔水之深情,如少女之美好,如曼舞之灵动。尼采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诗人于此,寓意自明。故结句水到渠成:山长水远、超尘拔俗,任我舟行!
5.与黄郎炳华游永昌寺遇宗海住持
黄金山润逢朝雨,
殿宇参差入翠微。
自在闲云长壑逸,
悠然野鹭响滩飞。
王维之朝雨,别情依依;杜甫之朝雨,幽思邈邈。此诗亦垂朝雨,却别具一番情味。诗人眼前朝雨,下得温润,下得轻松,下得及时,下得美好。一个逢字,几多惬意,几多欣喜!“翠微”一境,“长壑”一境,“响滩”又一境。凡三境,括尽黄金山寺无边幽情。殿宇则参差,巍峨壮整;闲云则自在,逸兴遄飞;野鹭则悠然,无拘无束。一幅山川图,几许闲适心!
檐垂珠露滑樟叶,
风送钟馨潜户扉。
清妙门庭思六祖,
无尘春妍莫相违。
珠露而垂而滑,先急而后缓,先直线而后弧线,体物入微,画面灵动,真是无以复加。钟馨既送既潜,始烈而终柔,始广大而终细微,摹声如见,真是诗里妙手。然一切景语,皆为情声。诗人谒寺,来时之急切,至时之流连,初时之旷思,后时之细味,于露钟二境,生动体现矣。既已细品,复加深思,饮水思源,自然想起寺之创始禅师道明,进而想起道明之师六祖。则如此清妙门庭,自当存深远禅境。唯有禅境清妙,方可与无尘春妍,深相契合。“莫相违”三字,深意藏焉,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6.与胡君春华游万寿寺遇恒月住持
四望鄱湖寒雾远,
千年绀宇现灵光。
瑶林琼树栖鸣鸟,
青笋黎蒿掩寺墙。
四望鄱湖,则可明此地处鄱阳湖之中。寒雾远,则可见时节已至深秋。千年绀宇,则可知万寿寺之历史久远。现灵光,则可知寺庙香火之盛。起联初看平淡,而细味之则意蕴丰瞻。言地理,言时节,言历史,言现状,无不简约而翔实。而接写林树,写鸣鸟,写笋蒿,写寺墙,则万寿寺之环境、之韵味、之气场、之规模,于读者眼前立体呈现。而缀之以“寒”“灵”“栖”“掩”四个极富情感色彩的鲜明词语,遂将诗人心中之恬淡、敬仰、欣赏、钟爱的情愫如数列出。短短两联,顿收千言之效。笔力如椽,于今方信之矣。
打目连会舟楫立,
雨岑绘像海山芳。
桃花渡口今无语,
何处莲荷问故乡。
水乡渔村,打目连会,来者皆乘棹而至,故曰“舟辑立”。此言民风淳朴、社会安宁、人民富足。“雨岑绘像”,盖庙中实录也。可见此处,民风既厚,而艺术品味亦是非凡。海山即海山上人,得道高僧也。“海山芳”一语,既赞万寿寺之佛法森严,亦赞此中僧者修为之高。试想如此风土人情,如此佛法精深之地,何等令人陶醉,令人留恋,非“芳”而何!有此一转,自生结联之慨:桃花渡口,风景如昨;千秋桃花,曾无不同。而人事代谢,便成古今。桃花渡,正指明初洪武赶散之瓦屑坝。其与万寿寺相隔不远,毗邻相望。当年移民血泪,几百年后之今日,犹宛如昨日。于是感慨生焉,于是幽思发焉。然千言万语,哽塞于喉,竟至无语。其中沧桑,何可胜道也哉!彼艳者亭亭莲荷,在水一方,当年移民,今日后裔,谁能知故乡何处,故乡是否安好?好的诗歌,必是情溢于辞。好的诗人,必是性情中人。诗人此诗,情感可谓深于中而溢于外。
7.与同窗占仁定访云峰寺
莲山卧耸鄱湖畔,
三径蜿蜒入顶峰。
院后高竹摇浅响,
篱边红粉露华秾。
看此诗之起,真斫轮老手。看得人心旌摇动,神为之夺。莲山横亘,故曰卧。孤立鄱水之岸,故言耸。卧而又耸,真服他笔力千钧,言人之所不敢言。而又恰到好处,移动不得毫分。湖之有山,一奇;山之峰伟,二奇;而高山之巅偏有行路,又是一奇;而路不止一条,而竟多达三条,四奇。我看如此奇境,诗以两句便轻松点出,则与景之四奇合为五奇焉。诗“奇奇”相因,终到寺观。突而眼前一新,但见竹摇浅响、粉露华浓。竹为木中君子,谦恭虚静,虽响而不喧嚣,故言“浅响”。粉是卉中佳人,风华曼妙,既美而复清妍,故说“华秾”。以此花竹之声容,衬托寺庙之庄重。效果奇显,让人叹服。
且从鼎篆认前世,
岂信山岚养后痈。
云雾低垂闻倦鸟,
藤萝深处掩真容。
前部分既是写景,亦是写登临之过程。人既至寺,自当细细盘桓。寺中铜鼎,篆文漫漶。细辨之下,方认得今世前生。可见此寺,历经沧桑。接下诗人笔锋忽而一转,如用铁手,振拨起五百斤铁弦,震撼人心,惊人神魄:如此山河静好,如此胜迹壮佼,自是巍然雄者,正气凛然,岂容藏污纳垢,养痈成患!吾信诗人此时,必有深感焉。慷慨激昂之后,诗人渐复平静。其时云雾低垂,鸟倦归林。藤萝深处,真容掩映。无边暮色,四围拢来,而诗人却凝望远方,若有所思。
8.与众友人访风雨寺
轻鸿数点孤峰碧,
烟水无边满眼宽。
祈雨雩坛难觅索,
修缘精舍仍螭蟠。
此诗起句便以工整对仗,写出风雨山之孤峰横绝、格调非凡。数点极少,而无边极多。孤峰极狭,而满眼极宽。如此强烈对比,遂使此联显得气势磅礴。诗人于此宏大之中,追觅祈雨雩坛旧迹。下一“难”字,则见诗人苦苦寻觅、殷殷追思之过程。终而遇见风雨寺,螭蟠一词,写寺之气势壮伟,俊丽翬飞。而下一“仍”字,遂使寺庙古今,通而为一。真是一字之力,系维千秋,深见诗人炼字之功。
凌波万朵睡莲立,
浥露千层梦草繁。
朝士妄言官早隐,
山前庙堂庆弹冠。
此则写寺旁水池,睡莲万朵,如净土佛家圣人之千万化身,颢现于凡世之前。莲花在佛门中,为佛所常拿来作譬喻,象征清静、无染、光明、自在、解脱。诗人虽就近取譬,然恰当妥切,丝毫不差。继写浥露梦草。露与梦的意象,虽是信手拈来,却含味隽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诗人其实在告诉我们,宇宙万物变化莫测,万物无常虚幻。应该像看露和梦等事物一样来看待世间的一切。看破真相,放下执著,才能回归到自己的本性,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尾联诗人又将眼光回望到现实之中,告诫一些庙堂朝士,当心系人民,有所作为,而不可只因得一己之利而弹冠相庆。
9.潭北寺访高僧
路杳千山分水岭,
村深野径入祇园。
层层草色漫行步,
点点飞花惹画幡。
路杳,路遥远也;千山,路艰难也。村深,地寂静也,野径,地偏僻也。始而千山路杳,继而野径村深。走遍千山万水,始入佛家祇园。可见参谒之诚、跋涉之难。一路草色层层,飞花点点。可知诗人行路虽远,而心情如草色碧意,冲淡而闲适;路途虽艰,而向往之心,如飞花飘动,始终盎然。短短数语,而路途远,而行进难,而地方僻、而环境静,而心情恬,而向往深,历历清晰,一语一景,一景一境,而情在景里,意蕴境中。真奇笔也。
净性清谈才不世,
坛经妙解体难言。
何时共到剡山里,
抛却浮名始脱樊。
当年佛印与苏东坡,一儒一释,一宦一僧,相互激赏,遂为千古佳话。净性和尚,亦当世之高僧。深谙佛学义理,修行更是高绝。诗人道德文章,正与其相若。两人扺掌相晤,促膝长谈。真是同声相应、机锋相摩。“才不世”者,虽是赞净性,然非诗人之高迈,焉能知之爱之敬之仰之?“体难言”者,是净性之高论,与诗人之心深相契合,此中滋味,可意会而难言传。于是结句便云“共到剡山”,提到剡山,自然会想起唐时寓于鄱阳之诗僧贯休,想到那个惊艳晋代雪夜的高士戴安道。诗中将贯休来比净性,精准地抓住了两者的共性,即同为高僧而同住持于鄱阳。运用典故,古来难在贴切。如此比附,相信净性若见亦会欣然颔首。
10.访芝山寺有感
范公笔下崔嵬在,
峻整牌坊溢玉光。
碧殿幽轩相阻断,
重萝孤桂竞菲芳。
芝山寺为鄱阳最早负有盛名之寺庙,历朝多有名僧。此诗先从范仲淹咏芝山寺诗说起。范诗句有云:“楼殿冠崔嵬,灵芝安在哉。云飞过江去,花落入城来。”崔嵬一词,正本于此。当年之崔嵬,历经千年而仍在也。然虽仍在,却非故物。“溢玉光”者,说明乃新修之物。则虽“峻整”,终未免留有遗憾。当年范文正公事之余,常栖止于芝山寺之碧云轩。而今碧云轩,却孤零零立于芝山寺之外,被围垣“阻断”。诗人于此,深感怅惘。然重萝孤桂,只是草木,何知范公之精神,何解人心之惆怅?犹自竟菲斗芳,各呈妍恣。读到此处,我心亦有无限哀凉。诗人之笔,竟能如此感染人心,岂不高哉!
丛林干叶鸣闲鹤,
朝暮钟馨没粉墙。
谁羡青云飞鸟举,
听吟招隐且衔觞。
后部分诗人并未按原思路一直下去,而是转而写闲鹤、写钟馨。范公去矣,而其遗泽犹存,其精神不朽。那丛林之闲鹤,声闻于天。其悠扬高吭,清越低徊,非正如发之千年的清音乎!晨钟暮鼓,发人深省,非范公之谆谆教诲、深深叮咛乎!诗人此时,心与古贤相接,意与往哲相通。然此中意,只从景物表出,顿显蕴藉无比。说不尽的委婉含蓄,余味无尽。前有范公之高标,今有钟鹤之启迪,则自然而生向善向真之心。结联言大丈夫处于世间,但求于世能有贡献,于人能有禆益,于己能有无愧。则青云鸟翥,又何羡焉?何妨振衣高岗、邀杯明月,听取招隐之诗,放浪形骸之外,乘桴山水之间。诗至此虽尽,而意却未尽,让人咀嚼久久,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