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每每读起唐朝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句,眼前就会浮现群山环绕,蜀道之艰的画面:古蜀道难于攀登,上有挡住大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回转曲折的大川。黄鹤能高飞,尚且不能过去,猿猴要想翻越,也愁于攀援。你看,连绵的山峰,距离青天不足一尺;松树倒挂山崖,倚贴绝壁。流水湍急,瀑布飞泻,争相喧哗;石相击,旋涡转动,如万怒雷鸣。使人听了,脸色遽变。
李白一曲《蜀道难》,如黄钟大吕,自千年前盛唐穿越而来,在岁月长河中激荡出层层回响,也在我心底种下一颗向往的种子。
早春二月,我和友人一起背上行囊,踏上了探寻古蜀道的旅程,去揭开那层神密的面纱,亲身体验这“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传奇。
据史料记载,古代川北三条蜀道,金牛道、阴平道和米仓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剑门蜀道。我们的旅游就从剑门蜀道启程。剑门关是古剑门蜀道上的一处重要关隘,两旁高山陡立,谷底流水雷鸣,远处的山峰层恋叠障。导游向我们介绍:“历史上这里曾发生一百余次战争,关口从没有从正面攻破过。今天站在剑门关外,也不难想象三国时期姜维凭借天险,拒魏军十万之师于关外的情形。诸葛亮建关的遗址只剩下那一堆石头。”导游还向我们介绍:“剑门关的关楼屡毁屡建,明代时建造的关楼,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后来建了新的公路,1992年关楼重修,但在5.12汶川地震中严重受损,现在的关楼是2009年按照明代关楼重新建造的。”随着公路的变化,一拆一建之间,这里恢复了“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北出剑门关,在金牛古栈道与嘉陵江、白龙江水道交汇处,便是昭化古城。秦代这里曾以“葭萌城”设关。称“葭萌关”,是《三国演义》中“黑张飞夜战锦马超”的地方。古城至今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建筑格局,铺路的青石已经磨得光溜溜的。夜宿古城,木瓦建筑隐现于晃动的灯影中,越发显得静谧。在这里我们听到一则有趣的故事。当年川陕公路原计划要经过这里,当地官员怕自已的田产受到损失,就派人串通设计者,使公路改道,让古城完整地保留下来。
汶川地震曾使古城遭到严重破坏,民居屋顶大部分青瓦掉了下来,三道古城墙出现了严重裂缝,部分墙体倒塌。面对灾难和损失,当地政府迅速摸清灾情,组织好施工建设队伍,只用167天,昭化古城所有建设如期完工,通过了国家4A级景区的验收,古城建设好了,吸引大批游客。
一路北上,嘉陵江东岸与古栈道石柜阁相接的就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千佛岩。千佛岩前的古蜀道始于西周,是古时连接西周与关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从北魏晚期开始,人们发现这里面临江水,背依高山,岩石坚脆,很适应凿造佛像,便开始摩岩造像。唐代时这一风气最盛,延至清初,游人题刻及妆銮佛像之举不绝,岩前香火不断。现存的1200余龛7000余尊造像,大概看 贯了千百年来江水南去,行人往来。导游小姐说:“从2006年起,广元市先后编制实施了近10套专项规划保护千佛岩;108国道改线,新建了638米隧道,使盘亘在千佛岩前73年的公路绕道而行;整洁环境,新建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为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创造条件。”
沿嘉陵江继续北行,进入明月峡。这里仿佛是中国道路交通的“博物馆”;嘉陵江上的船道,见证了无数船只出川入蜀;隔江望去,纤夫们拉船沿岩攀爬所走的小路,宛如“鸟道”;架木布锁的栈道,至今依旧搭建于秦代开凿的石孔中;远处山顶上的古驿道,传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入川时还曾走过;依山盘旋的108国道,地震中受到山体滑坡的威胁,现已改线,此处道路只供景区内的电瓶车行使,只有一旁山石上留下的汽车刮蹭痕迹,记录下以往道路上的繁忙;对面山间的遂道,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成的宝成铁路,不时有火车轰鸣着穿山而过——六种不同的道路汇集在明月峡中,每天都有游客来这里体会从远古走到现在的感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也被蜀道的魅力所吸引,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他们用生花妙笔,描绘着蜀道的险峻与壮美,抒发着自己的豪情壮志与感慨万千。此时,行走在蜀道上的我,如同与他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心中涌起的是对中华文化深深的热爱与自豪。
踏上归程,我的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古蜀道,它不仅仅是一条道路,更是一部厚重的历史,一幅绝美的画卷,一首激昂的赞歌。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蕴含着无尽的文化宝藏。此次蜀道之行,我领略了锦绣山水的神韵,聆听了三国故事的传奇,感受了古唐诗宋词的魅力。那些美景、那些诗词,都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