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童年里留下的玩耍趣事很多,好玩又能解馋的也不少,记忆里抹不掉的就数捉知了吃了。
儿时生活在部队大院。大院占地面积万亩左右,树木品种繁多,有杨树、梧桐、柳树、松树、槐树、果树、桃树等等,每到夏季树木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除此外,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小树,也是绿油油的。这些树为知了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也成了它们爬上去“唱歌”的好去处。
知了成蛹期都在地下,我们叫它截留鬼。截留鬼大约4公分长,成人中指般粗,外壳呈金黄色,有爪6只,前面左右各一只,形状酷似蟹钳。变成蝉后我们叫它知了,成熟的知了身体加两翼体长约6公分多,两指宽,身体呈黑色,颚下有单根稍硬,约半公分长的须状物,用以插入树皮汲取养分。知了有公母之分,公知了和母知了体型大小基本一致,公知了腹下有对称两片硬壳,每天不遗余力的叫声就是从这里发出的;母知了腹下没有这两片硬壳不能鸣叫。
截留鬼要变成蝉,会从地下爬出,多数会爬上树。那时,大院内除了树还有很多木制电线杆,有的就爬在上面;也有爬在住户栅栏或门口晾晒的拖把杆上的;更有顺着墙向上爬的。
清晨或白天在外面玩耍时不经意间会看到。还有的只是截留鬼蜕变后的壳附着在上面。
每到夏天大院里的孩子们都经常会捉知了,孩子多的家庭出去的人多,捉得也多。有的家孩子少,父母会出来陪着捉。可以这么说大院里有孩子的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捉过知了。
捉知了在不同的时间会用不同的方法。多年的经验,我们已经摸清了截留鬼的行动规律。晚上吃过晚饭后天一摸黑,是截留鬼纷纷出洞爬树的时候,截留鬼爬行很慢,洞口距离树有2-3米的地方,要从洞穴爬出再爬上树一米高处,也得将半个多小时,是捉它们的好时机,这个时候各家男女孩子们纷纷走出家门。小伙伴们一般准备小桶、长杆、手电筒去树多的地方。
截留鬼开始爬得不高能看清楚,直接用手就可捉到;爬得高的我们就用竹竿捅下来;爬得再高的我们会爬树上去捉。别看我们那时年龄小胆量却很大,抓它们一点不害怕。
几乎每棵树我们都找,天再黑看不到就用手电筒对着树干从下向上转着照。这一片树找完了,再去另一片树林找,只要时间允许没有不找的树。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不带手电筒,天黑看不清楚就用手顺着树干向上摸,凭手感就知道摸的是不是截留鬼了。有时摸的不是截留鬼而是毛毛虫、飞蛾等,心里会打怵,特别是怕摸到一种叫巴几毛的昆虫,有毒素蛰人,被蛰到后皮肤红肿疼痛难忍,有很多孩子都曾摸过。
天黑为了摸得更多,我们都是小跑着找。因为很多小伙伴都找,晚了就被别人摸走了,一般一棵树找完短时间都不会再有了。弟兄多的就分开一人一棵树找,最后再集中。大约到夜晚11点左右就回家了,也有孩子找的很晚。记得晚上从8点到11点3个小时内,一个人仅在树上就能抓到十几或二十几个,也有更多的。几个弟兄把捉的加起来就有几十个。因为每天出来捉的孩子多,能捉到几十个就算最多的了。记得有次邻居家的孩子,第一次给我们看他们50余个的战绩,我们很羡慕。
下雨后,特别是下午停雨后,是扣截留鬼的好时候。那个时段截留鬼还不到爬出洞口上树蜕变的时候,都待在洞里。因为下雨,洞口上面的地皮被雨水冲刷,有的洞口就漏出来了,漏出的洞口有大有小。小洞口最有意思,最小的洞口如火柴头般大小,里面很黑什么也看不到,看上去玄妙、深奥、有趣、刺激,这样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兴致。这种洞口百分百有截留鬼。
由于地皮湿软,小洞口用手指或小木枝一点一点很容易轻轻抠开,开始看不出什么,洞里还是黑的,等慢慢抠开,洞口变大,会看到截留鬼的前爪。为了好抓它,我们会把洞口完全抠开。洞里的截留鬼看到人,有的会向洞下面退去,有的洞很深,用小树枝都够不着它就很难挖出,有孩子带铁锨,就会用铁锨从洞口旁深挖才能挖出;有的孩子脾气大,看截留鬼挖不出来,会从旁边掏水来灌满洞口,或把几个石块砸进洞口,让它永远出不来。其实,它是可以再另外挖洞的。
离洞口浅处的截留鬼,用手指捏住它的前爪就可揪出;也有孩子会自带镊子,用镊子捏住它的身子或爪将其拽出;而有的用手指捏它爪时它会用大箝爪夹你手指,不很疼但吓人,我们不害怕愿意让它夹住自己的手指,那样可以顺势拖出,它也不会松开钳你的爪子;我们也会用小木枝逗它,它会用两个大钳爪钳住木枝,这样也容易将其揪出。
有的洞口被雨水冲刷的厉害,整个洞口都是敞开的,截留鬼就爬出来了,走不远的就会被我们捉到;有意思的是有的截留鬼正好爬出半个身子,而且前爪还没出来,我们会直接把它拽出来,这叫束手就擒;更有趣的是,我们看到有的截留鬼正在扒洞口,好奇心促使我们不打搅它,索性蹲在地下看它一点一点扒开洞自己出来,我们就捉住它,这叫“守株待兔”。
清晨,等待蜕变的截留鬼和刚刚蜕变成知了是不跑不动的,捉它们简直不叫捉,就是举手之劳,唾手可得,犹如捡拾般容易。
夏日清晨3、4点钟天朦朦亮,能看清截留鬼了,不是“早起的鸟有食吃”,而是早出来的孩子有知了抓。经过前一晚小伙伴们的“扫荡”,该抓的都已经抓了,只有“漏网”和晚爬出的才得以逃生,可惜它们不知道又有猎手在等待,早起的小伙伴来了。
这些逃生的截留鬼从扒开洞,又一步一步以“龟”行速度爬到树高1-2米以上处,再到金蝉脱壳从壳蜕变出来,最后等到羽翼丰满翅膀变硬能飞,大约需要经过漫长的1至2个小时。
对孩子们来说,虽然早晨是睡懒觉的时候,但在这个捉知了的季节里,睡意早没了,早起捉它们几乎就是特别乐意而好玩的事。
一般只备好竹竿就可以了,用以对付高处正在蜕变或变出而不能飞的知了。我们仍然沿用一棵树一棵树找的办法,一般都可以找到一个甚至多个。
好玩的是,知了刚刚完全蜕变出来,身体柔软白嫩,羽翼透明湿润,但仍然附着在壳上还不能飞,我们可以直接捡起收入囊中。对它们的生活习性这么了如指掌,就像孙悟空再能也逃不过如来佛的手心一样,知了被小孩子玩于股掌之中。
我们也捉过成熟的知了,这种知了难捉。一是它们趴在树的高处难以够到;二是它们狡猾,人要是爬树上去抓它,稍有动静就会飞走,根本不能靠近。但是与小孩子比,这些知了都是手下败将。
我们自有捉它们的高招,其中两种方法最好:一是用自制的面筋顶在长长的竹竿头上去黏知了翅膀,这种面筋是用面粉洗就而成,极富粘粘力。知了看到竹竿它不会飞,一两次粘不住,也不飞走,一旦粘住会粘的很牢,它只有扑楞的份,插翅难逃了。另一种方法叫自投落网法,就是晚上我们点起一堆篝火,用手晃树或者用脚踹树,树上的知了受到震动害怕而飞走。因为天黑它只能朝亮处飞去,就会飞往火堆,由于火热知了飞不到火上,就在火堆前落下,很容易捉到,这是“飞蛾扑火”。
其实,捉来捉去就是为了吃,那个年代好吃的东西不多,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山珍海味,佳肴珍馔,吃到知了已经是一种奢望了。
记得我们捉到的知了,外婆和父母常给我们油炸吃,截留鬼或刚变出的知了可以提前用盐腌制一下,然后用油煎炸,炸熟后酥脆香嫩,美味可口。而且截留鬼壳还是珍贵的药材,药用价值高。难得的上乘食用佳品,说起来就口流馋液。
怪不得现在有人工养殖截留鬼,而且油炸截留鬼这盘菜,还堂而皇之登上了大雅之堂的酒店菜肴,土得掉渣的东西都成了稀罕物。
要说截留鬼和知了哪个好吃?有比较才有鉴别,我们这两种都吃过,更觉得刚蜕变出来白嫩光滑的知了最可口,它不受截留鬼壳硬的影响,刚蜕变出的知了去掉羽翼,炸熟嚼起来忒嫩,味道更鲜美油香。可惜现在已经吃不到刚蜕变的知了了,在酒店餐桌上见到的只有截留鬼。我们小时能吃到真是幸运呀!不说了,馋了,流哈喇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