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个朋友在微信里聊天。她谈到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和她说,她们班的班长可厉害了,书本上的字都认识,作业本上同学的名字也都会念,所以老师总爱让他发作业本,同学们可羡慕他了,老师也很喜欢那位同学。
我内心为之一振,我家的二宝也上一年级了,他也和我曾这样说过,他们班的班长就是老师叫背诵诗歌,看谁背得好后选出来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就没怎么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只是偶尔让他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或看部分绘本读物,他的识字量也不大。但二宝有个特别的地方,他很善于交流,和小朋友们经常打成一片,对外界新鲜事物很好奇,他一但认准的东西,你就很难拗得过他。
二宝虽然不是班上最突出的孩子,但老师讲过的知识,回到家后他能读得很熟,教过的课文也能背得很流利。特别是数学,他很感兴趣,晚上有时间就会拿出老师讲过的相应题型来认真地完成,做的正确率也极高。
我始终相信“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我不是不认同学前让孩子通过网络游戏或者其他方式大量识字。但应当适可而止,留点空白给孩子填补,让老师和我们去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培养习惯养成。要是我们把一二年级的知识在幼儿园时就灌输给了孩子,那等于给孩子设置了一个知识屏障。毕竟孩子不是大人,他们的认知道路还有待遇于他们自己去开发,我们大人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我们与其花费时间让孩子大量识字,何不如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自从二宝上小学一年级后,每天晚上有时间,我就会陪着他进行课外阅读。由于孩子才学拼音,选择的读本都是注音版。刚开始,他们读起来确实是很费力,但他仍能用小手指一个一个按照声母、韵母艰难拼读着。这样,读完一行字都花好长时间,而且读着读着他就有想放弃的可能,我不断地激励他,一天晚上也就只能读一页书,但我们都没有放弃阅读。我知道,阅读是能开发孩子知识量的最佳途径,也是最能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好方式,所以这条途径再怎么艰难,也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尝试。
同时,我也拿出《唐诗三百首》来给他读,一天读一首。孩子读的时候,可能要读很多遍才记得住,这本书不是注音版,我念一句,他就用稚嫩的语言跟着读一句。读过的那首他就折起来,第二天晚上他又接着读。现在,看着自己折的页数越来越多,他高兴得拍手称快;读多了,自己感觉成就感满满,兴趣也就出来了。
有一天晚上,我发现他读诗歌时,居然会把不认识的字圈起来,并在上面注上拼音,第二次再遇到时就不让我再念给他听了。读诗歌时,他跟着我的节奏读,用着童音读起来,比我读得更有情感。我立马给他伸出了一个大拇指,高兴地搂着他,他也很高兴地要求再读。现在,他每天习惯首选的就是拿着这本《唐诗三百首》来读,而且喜欢我用赞赏的语气来赞美他。
晚上,除了读古诗,我还会找其他课外读物给他,当然,这些书都是注音版的。当他拿着《格林童话》《中国民间故事》时,会用他的小手指认真地指认着。虽然不是很流利地读,但比起刚开始已经算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了,不会读的字,他不喜欢我告诉,要自己学着拼读,我也就顺着他的这种任性。他爱挑战,没有什么不好的,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的求知欲,也更能记住新字。
一个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孩子内心的求知欲火苗燃烧得正旺,希望我们都不要去把它浇灭,就让这种求知欲望继续旺盛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