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我会再来的。”这是去年十一月十六日我离开高邮时对陈志海老师说的话。
没想到时隔三个月,而且还是在龙年正月十五里,拗不过嘻嘻(我孙女)强烈的要求,我再次踏入高邮这块热土。
说高邮是块热土那一点也不夸张。第一:它有着二千多年的建城史,是江淮邮文化重要标志,是世界遗产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仅国家级文保单位就达七家。第二:高邮一个不足八十万人口的县级市,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人民币,在江苏全省95个县(市)区中排名前19,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四万元人民币,全省人均5·2万元。第三:2017年5月汪曾祺纪念馆开馆后,喜欢文学热爱汪曾祺老师的汪迷们踏破门槛来了回去回去又来。我和我孙女也是。
由诗城马鞍山我居住的小区驾车至高邮路程226公里,我开车用了近三个小时。
手机导航直抵汪家客栈。临来的前一天,我即与客栈前台的服务员夏夏电话联系,让她为我预留了房间。
高邮人不仅有文化懂文化,更善于经营文化。商业化意识也做得极致。高邮为了开拓文旅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吃住游一条龙服务,着实让外地游客感到宾至如归般温暖。汪曾祺纪念馆的建设就是如此。纪念馆坐南朝北,其背后就是汪家客栈,客栈连着汪氏家宴·祺菜馆。入住吃饭参观方便的不得了,即使遇上雨天也无需打伞,一条走廊直至纪念馆大门口。高邮人的睿智和精明,不仅仅体现在经营文化上,在其它领域也是如此。
人以食为天。一路奔波,中午时分,我的肚子叽哩咕噜在叫饿。书生气十足的祺菜馆经理侯惟峰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汪曾祺先生生前吃过的、做过的和喜欢的菜。点餐后,他看我盯着墙壁上悬挂着汪曾祺的字画,和柜台上摆放的汪曾祺一些著作,笑着对我说是冲着汪先生来的吧,我会意地朝我孙女指了指。
孙女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读到过汪先生首创发明,还没来得及申报专利的回锅油条塞肉。她拿到菜谱立马点了这道菜。我点了汪家豆腐,妻子点了一个芹菜炒香干。当服务员上齐了三个菜一个西红柿蛋汤后,我从双肩包里取出携带的铁制小酒壶拧开壶盖。孙女见状说“爷爷喝酒不能开车哦!”我说“汪曾祺纪念馆就连着酒店,爷爷下午不动车。”顷刻,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端起晶亮的酒杯品尝着汪氏美味。一人独酌便连想到汪曾祺。汪先生不仅文章写得好酒也喝得好哩。在圈内外是出了名的“酒仙”。台湾诗人蒋勋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回忆说:“喝酒的忘年之交里最让我痛心的是汪曾祺…汪先生一大早就喝酒,娃娃脸通红,眯着细小的眼睛哼两句戏颠颠倒倒⋯”我在想汪先生的作品那么吸引人,让众多汪迷如此着迷,这与他喜欢喝酒有没有辩证关系?
汪曾祺纪念馆占地约一千平方米,由汪曾祺纪念馆、汪迷部落、汪氏客棧和汪氏家宴四部分组成。纪念馆的设计很有特色,形态似一本本叠放的书本厚厚地摊放在一层基座上,书本错落有致。纪念馆主要展示汪先生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
纪念馆共有三个功能区,北厅南厅东厅依序以“我的家乡高邮”“大师风范”“永远的汪曾祺”。北厅为主展厅,设置书房、故居模型、街景梦境等三个分展区;南厅设置6个单元“小说家汪曾祺”“散文家汪曾祺”“戏剧家汪曾祺”“美食家汪曾祺”“诗联书画汪曾祺”和“老头儿汪曾祺”。还有一个影视厅为汪先生作品阅读体验区和播放汪先生的影视作品。我们边看边读慢慢地静悄悄地生怕惊动了正在聚精会神思考写作的的汪先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照片,那一本本书籍,还有那一页页发黄还残留着汪先生汗迹的文章原稿,仿佛活生生的汪老头就在我们面前一般的亲切。时光如梭,往事如烟,这就是广大读者心目中那位可爱可亲可敬的老头汪曾祺先生。
去年11月我第一次参观了汪曾祺纪念馆后,出了展厅大门,望左一看,西边一扇墙壁上一篇篇记载着汪先生著作的名称醒目夺人。我不经意间发现围墙后一排错落有致被两排修竹绿树掩隐着的建筑物,好奇心驱使我的脚步朝那个方向移动,青砖灰墙上挂着镂空的铁牌子上写着“汪迷部落”四个大字。我走近玻璃门朝里张望,一张圆圆的脸上戴着一副眼镜笑眯眯地对我说,“请进,请进!"他让坐准备给我倒茶。我说我带了茶杯有水,便和他聊了起来。交流中得知先生姓陈名志海,毕业于高邮师范学校,当过教师带过学生最后在开发区一所学校任职,现已退居二线。他是汪迷部落的志愿者。我俩聊得很投机,他告诉我第一次来高邮,盂城驿、文游台、高邮湖、南门大街是值得一看的。当我起身准备告辞,陈志海老师指着桌上的游客留言簿,对我说写个留言吧,我抓起签字笔信手写下“喜欢汪曾祺,我也是汪迷。”他看着我写的留言说,“你的字好有功力啊!"“老师过奖了"我说。临出门时,陈志海老师送我三本高邮文联主编出版的文学期刊《珠湖》杂志,有2023年第二期、三期和增刊(秦汝壁小说作品专辑)。
那天下午天空虽然阳光灿烂,但受冷空气影响风力很大。我们按照陈老师指点的线路依序参观了文游台、高邮湖、盂城驿、南门大街。城市不大每个景点打车也就在十元钱左右。我曾游历了不少的湖泊。巢湖、洞庭湖、鄱阳湖、太平湖、花亭湖、万佛湖、太湖、千岛湖、东湖、镜泊湖……夕阳西下,当我顶着五、六级大风驻足在高邮湖堤,举目远眺一望无际波涛翻滚的湖面时,我震惊了,那碧波万顷的湖面被红红的太阳染得红里泛桔黄。邂逅高邮湖一场绝美日落,美得如同一幅绚丽的油画。我顿时想起汪曾祺笔下高邮湖那段美丽的文字来:“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汪家客棧环境幽雅闹中取靜,那夜我们仨人都睡得很香。次日清晨,我们出酒店沿着酒店的墙边右手一拐,三、四分钟就到了人民路竺家巷9号汪曾祺故居。故居墙面上挂着“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听别人介绍,汪先生十二岁之前一直住在这里。重新修缮后的房子,如今住着汪先生的妹妹汪丽纹和妹夫金家渝,隔壁住着汪先生的独身弟弟汪曾庆。遺憾的是,房门都紧闭着,老人们可能还在休息吧。
早餐我们吃得是祺菜馆的套餐。侯经理特地让厨房赠送给我孙女两个煮熟了的双黄咸鸭蛋。孙女笑嘻嘻地捧着昨日才买的北京同心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专集:端午的鸭蛋》书本,用她那稚嫩的声音优雅婉转地朗诵着“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的咸鸭蛋黄是通红的。”她放下手中的书模仿着一试,果然,咸鸭蛋冒出了红油⋯⋯
癸卯年腊月十七,我接到陈志海老师从高邮打来的电话,说他的一个好朋友父亲要过九十岁生日。他自撰了一首贺寿诗,想请我用宣纸写岀来,他好拿去画店装裱后送给朋友的父亲,我愉快地答应了他。我用洒金红宣纸书写,突出一个大字“寿",落款处填写了陈志海的诗句。书法作品当日快递寄出。陈志海老师贺寿诗云:贺郭如华老先生九十大寿:
少小离家闯天涯,
任劳任怨勤持家。
大国工匠绘焊缝,
精美绝伦美无瑕。
儿孙绕膝天伦乐,
耄耋觞咏话桑麻。
与人为善心胸阔,
洪福齐天宴桃花。
写到这里该停笔了,啰里啰嗦的写了这么多。这只是我心里一点点关于高邮的故事。其实,高邮的故事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还是让我们回家去慢慢地品读《汪曾祺全集》吧。汪先生的书里有很多很多关于高邮的故事。孙女先看我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