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间巴掌大的书房,长宽相乘不足8平方米。逼仄得只能摆下两个一米八高、60公分宽的大书柜,一个一米五高的书柜,一台电脑桌,一张单人床,根本没有桌椅的安身之处。一张一米三长、70公分宽的写字台和一把转椅,只好委屈在18平米客厅一隅,每次用书要到8平米的小屋去搬弄。电脑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电脑,电脑和床归属小儿子所有。阅读、查找资料之类的事情,只能在卧室和书房之间蹿来蹿去。
在这种环境下读书和学习虽显别扭,可丝毫没影响我。创作欲望依旧,激情依旧,冲动依旧。该写就写,该抒发和表达的情绪和感情,也都及时释放表达出来,读书与写作始终保持一种蓬勃的心态。我曾见过一些人家,百十米甚至200米的大宅,居然没个书房,甚至连一个书柜都不见。有的人家虽有书房,甚至二、三个书柜,里面的书也整齐干净,看去很养眼,可很少有人动过。相形之下,我倒觉得自己很充实、富有。一天,有朋自远方来。朋友看我不足8平米的书房,书柜上下格子塞得满满当当的书,让人看了头晕。看客厅的写字台右角也堆着两摞各有半米多高的书,两台柜之间伸腿的地方还是书,向我连连摇头啧嘴。我说这有什么办法,不足80平米的家,三世同堂,还谈得上什么书房?那不太奢侈了吗?当朋友看到写字台上,已伫立8年之久,我与雷抒雁、韩作荣一次在大连颁奖会上的合影,又面带微笑为我祝贺,当然也为两位逝者深致悼念。后来,当朋友听说我儿已按揭买下150平米的大房,正在装修,今后的写作条件将有改善,又拍手为我祝福,夸我终于跟上了社会发展步伐。拍手为我高兴,可以后的读书写作条件究竟能改善多少,还有待进一步努力。
我的书房虽说不尽人如意,又坐南朝北。可那北是《汽笛》是《人民铁道》《中国铁路文学》以及中央各大报刊出发的方向啊!我一旦寂寞或想到文学了,闭眼就能找到北,想到这些地方,感受到文学的巨大力量。不过几间卧室和客厅都坐北朝南,阳光充沛,温暖而明亮。窗前之左侧一排高耸、翠绿的垂柳摇曳,枝头又常见有叫不上名来的小鸟飞落。在这样的氛围中读书和写作,怎不叫人浮想多多,文思飞扬呢!30多年,我经常没白没夜的蜗居在客厅的一隅,禅坐台前,冥读苦想,斟字酌句。深夜,楼前楼后一片漆黑、寂静,唯见我家灯火长明。在稿纸的格子间一字一字地攀爬。累了乏了,我静静伫立窗前看星星月亮。白日看白云竞渡,闻垂柳飘兀,小鸟啁啾。当然也有花香草香。稿纸上堆码的一个个、一行行的文字,像窗前的候鸟,经常带着希冀从这里飞出窗外,飞向远方,飞到想要飞到的地方。当候鸟偶尔的衔一两颗青果从远方飞回来时,又让我心旌摇荡,感恩不尽。小屋与客厅给予我很多文学享受与快乐,成为我永远的文学记忆。小屋也是我文学之舟起航的港湾,可我真不知道小屋,是不是我的文学之舟将要抛锚的地方,又将怎样抛锚。未来的新家,能成为我文学之舟再度起航的新码头吗?但愿未来这片天地,能继续燃起我文学的希望之火!
我的书房虽小,可却盛下一个偌大且精彩的世界,目前已藏书上百种,一两千册。除四大名著、《诗经》《楚辞》之外,还有唐诗、宋词、元曲。涉猎新闻、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地理、历史以及科普方面的书都有,尤以文学类书籍居多。我常读的书籍也大部是文学作品,坚持以文修身、立德,塑人、养性。由于我偏爱诗歌艺术,重点阅读了古今中外一些著名诗人的古典和现代的许多诗歌作品。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元好问、徐志摩、艾青、贺敬之、郭小川以及普希金、泰戈尔、雪莱、莎士比亚的作品。诗歌是艺术的语言,诗歌也是一团火,不时在我心里燃烧和跳荡着,让我春夏秋冬在诗里取暖。
我想,有书相伴最好,读书能让我们内心笃定,又不至于固执。用书这面放大镜能看清大世界。当下这个世界虽很精彩,但也很复杂,许多千变万化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桎梏我们。读书是一种出路,唯有读书,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自我突围,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现实,融入社会,拥抱生活,敬畏文学,走好自己的路,实现人生价值取向。我从书里虽没淘到真金白银,但收获许多美好的人生。陆陆续续写下近200万字的新闻和文学作品,已足矣!
书房不在大小,有书尤其有好书则真,阅读则诚,受用则好。据说,长征中马背就是毛泽东的“书房”,他读书、学习、想问题、作指示、甚至写东西都在马背上,最后照样取得革命胜利。我从不嫌自己的书房小,我看它就像一艘大船,厚德载物般,每天载我在学海中遨游。想起胡适先生一句话:一个学者一定要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独立的书房。我虽不是学者,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可深谙胡适先生话里的真谛。听人讲有位作家,前些年在买下一套大房后,原来七八十米的家全做了书房。我尽管不能搬入大房后将原来的家改做书房,也不可能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再建一个独立的书房。不过,为弥补家中书房的缺憾,我倒常去图书馆,数十年我一直将图书馆当作我的书房,十天半月去一次。省、市图书馆都是我常去淘金的地方。一张桌,一把椅,一本书,一张报纸,一杯热茶,慢饮细品,舒适惬意得满腹书香茗香。在这里阅读,人气与书香气,阅读欲望都高,那阵势就像似在进行一场马拉松赛跑。我的许多文学信息和养分,以及创作灵感,都取之于图书馆。著名军旅作家王宗仁先生的散文名篇《藏羚羊跪拜》,我就是在太原市图书馆,某日的《新民晚报》上读到的。以后,我将这篇散文的读后感,写入我的散文《认识军旅作家王宗仁》,发在东北作家平台上。某年,我在太原市图书馆发现《中国文化报》与浙江省文化厅《我与图书馆》的联合征文启示,之后写下《我与图书馆》一诗。诗中充分表达了数十年我与图书馆的鱼水之情,作品还获得了这次征文的三等奖。其实,在现代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个文学写作者处处是书房,是读书屋,处处是文学梦起飞的地方。一次,从市图回家的路上天下瓢泼大雨,偏偏单车又掉了链子,我在路边一家养蜂房避雨一个半小时,蜂房成为我临时的“书房”。一个半小时,我将手里的一本48页的诗刊浮光掠影全部读完。
一年四季,风雨兼程奔波于图书馆很辛苦,可我心里宛如路边蜜蜂酿蜜一样甘甜。那次路上那场瓢泼大雨,激发出我强烈的创作欲望。我为《中国文化报》与浙江省文化厅《我与图书馆》全国征文,创作的那首30行小诗,就是在这次雨后写下的。
作者简介:张德祥,辽宁盘锦人,现居山西太原,铁路知名诗人、作家。曾任中铁三局文联秘书长,山西省企业文联主席团委员,铁道部文学职称和文学奖评委会评委。在《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世界通讯》《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中国质量报》《中国文化报》《人民铁道》报《山西日报》《辽宁日报》《青海日报》《西藏日报》《人民代表报》《精神文明报》《山西政协报》《山西工人报》《山西晚报》《太原日报》《葫芦岛日报》以及《当代华文文学》《中国铁路文学》《山西文学》《城市文学》《都市》文学《首都文学》《鸭绿江》《黄河》《辽河》《火花》《九州诗文》《中国诗萃》《大众诗歌》《天涯诗刊》《当代诗人》《山东诗人》《新诗大观》《北岳风》《辽西风》《中华风》《渤海风》《香稻诗报》《诗潮》《诗神》《诗选刊》《长江诗歌》《夜郎诗歌》《中国诗歌网》《中诗网》《中国散文网》《中国旅游文化网》《东北作家网》《辽宁作家网》《大家文学网》《搜狐网》等近百家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近200万字。曾获第六届中国铁路文学奖、山西省文联创作一等奖。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曾多次获省部级和全国征文一、二、三等奖、优秀奖,以及最佳作品奖。作品入选50多种选本,其中,散文《诗飘大海情未了》分别收入《论<大连百年创作>》论文文献,以及《大海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丶中国铁路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会员,二级文学创作员。传略被收录《山西作家名录》《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作家艺术家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