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稻穗脱粒归仓“路”

  • 作者:王业沁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2 12:33:02
  • 阅读0
  •   进入新时代,在乡村广袤的田野上,一年四季,再也见不到辛勤劳作的人们。田地中的塑料大棚,农作物从育苗到收获的工厂化生产,各种智能化机械设备的运用,空中飞翔的无人机在喷洒农药施肥,以及安装烘干设备的厂房等,构成了一幅现代农业画卷。

      回望历史,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稻谷归仓,人们必须付出艰辛的劳作。在那个“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年代,皖南山区广德县五合大队就有一项不亚于河南林县红旗渠工程的壮举,开山凿洞引桐河。其目的是填河道造田,还特意请木匠师傅做了20个一米见方的木框板 ,让中学的老师用黑体字写上“打通响岭岭,移走响岭村,造田三十亩,夺粮三万斤”的响亮口号,插在工地上的显眼处,以表造田种稻的决心。农田、水稻,在当时是何等的重要。无田造田种稻也不要出现唐朝诗人李绅笔下的“农夫犹饿死”的情况。有田才能种水稻,待到稻谷成熟时,还有一段育苗、整田、栽秧、管理(包括看水、防治病虫害、打秧草等)、收割的过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只有进了仓库,才能称得上“拥有”。现在稻谷(包括小麦)的收割,从收割到归仓,一条龙机械化智能化打理。稻谷成熟,收割机下田,草粒分离,人工袋装,直接运输到烘干房,机械风干杨静归仓。

      但是,在农业还没有实现机械化以前,稻谷的收割归仓,还是一条很辛苦的路程。五合是山区,退耕还林之前,还有400余亩农田,有畈田冲田之分,大队核算时期,栽种的全是双季稻。虽说一定程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却增加了社员的劳动强度。尤其是吴村在“双抢——抢收抢种”的季节,生产队男女老少的所有劳力全上阵。

      双季稻的种植在山区又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农产区才有的“双抢”。因为是山区,日照时间短,早季稻在7月下旬成熟以后,晚稻秧苗必须在立秋以前栽插结束。先是抢收,沉甸甸,金灿灿的稻谷,一般要在七月二十号以后开镰,第一天,鸡鸣三遍天未亮前必须赶到稻田,天一放亮下田收割,因为要腾出田来耕耙坪耖,把田整出来好栽秧。1975年是我第一次参加“双抢”,也是第一次割稻子,下田后,从左往右排,我排在第三位,左手握住稻秸秆,右手拿镰刀,开割时,因初次使用镰刀,没有掌握要领,竟然把我的左手小拇指连“杀”了两次,村上的人调侃我“‘杀小鸡’炒毛豆”,逗得我哭笑不得,幸亏只是伤了一点“皮毛”,只好回家包扎一下,回头参加了打稻队伍。其实也有原因,那时生产劳动都是群体,下田时一字排开,一人七棵,第一个开镰的人收割的速度要快,后面的人你追我赶,稍不注意很容易割手。把稻割倒以后必须立即脱粒。割稻的,打稻脱粒的,扎草的,耕田的,耙田的,晒稻的,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目标就一个:腾出水田,耕耙平整,栽上晚稻秧苗,即抢种。

      队里没有电动打稻机,只有两部脚踩的打稻机。优先提供在村上的畈田使用。十个人一部,两人上机,其余八人一边四人,负责抱送带秸秆的稻穗,打稻的(脱粒),脚踩打稻机,双手紧握稻秸秆,置于稻机中用钢筋条扭成U型固定在滚筒上的转筒脱粒,脱完后,抱稻的人马上把稻草捆扎起来,抛向田埂,腾出空田耕耙。上机的两人也不固定,估摸半小时轮换一次,十个人依次进行。在紧张劳动之余,歇火(休息)时还说上段子,甚至做点“小动作”取乐,劳逸结合。记得有一次在西冲口大田里,村上一名中年妇女,大家都喊她“香她妈”,趁歇息时,在打稻桶里抓了一把稻草毛灰,塞进了章队长的背心和裤裆里让其皮肤和下身瘙痒难忍。还俏皮地说:“平时,老是对我们指手画脚,今天让你的手在自己身上‘画画’。”章队长无奈地看着她,他不敢还击。“香她妈”背后还有四个女“壮汉”,每人手里还捏着一把稻草毛。

      山冲里的稻田只能委屈地使用掼桶了。冲田里没有机耕路,掼桶必须是两人抬去。到达地点后,放下掼桶。冲田不大,上亩的没有,大多几分地,割稻的人已经把放置掼桶的地方准备好了。掼桶下田后无需移动。掼桶这种打稻方式,就是把一排约七兜的带穗的稻秸秆,双手捏紧,举起,用力在掼桶的边角,把稻粒掼掉。稻草是谁掼谁扎,扎好后,同样放在田埂上,腾出田耕耙。冲田都是水牛耕耙,畈田有一部手扶拖拉机。

      无论是打稻机还是掼桶打稻,稻穗与稻草分开后就是稻子(谷)了,然后把稻桶里的稻草撸掉,装进箩筐,挑到生产队的稻场(其实也是篮球场)的晒席上(毛竹破篾编),晒两个太阳后,用木质的手摇风车,风走稻草衣和瘪壳,再晒几个太阳九成干以后,基本可以进仓装进楔子(一种用毛竹破开成蔑后编成的长席子,约70公分高)了。待双抢结束,稻谷全部进仓后,再按照人头(成人与小孩有别),分配到户。

      收割后,进仓前,还有一个晒稻的过程。俗话说:“七月天,孩儿天,说变就变。”稻谷收回后,最怕的就是暴雨。为了防雨,生产队已在大队支款,在杨滩供销社购买了塑料薄膜,交给了晒稻的社员,现在叫预案。真要下雨了,就把晒席上的稻谷盖起来,边上用石块压住。雨停放晴,掀开再晒。刚脱粒的稻谷因为水份大,上堆时间不能过长。

      晒稻时,还要经常用木耙子翻耙,以确保每粒稻谷都能晒到太阳,散发水份。不仅如此,还要提防家鸡的啄食。因为,晒场是在村子的中间,四周都是社员的住家,鸡是散养的。那时,农家还没有圈养鸡的习惯。晒稻的社员必须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鸡来“侵犯”。最烦不过的是,一只大公鸡,带着母鸡和十几只小鸡,不仅啄稻,还在晒席中拉屎。

      防鸡,还要看天。其实,晒稻,虽然不像割稻,打稻,栽秧那样付出体力,也是很辛苦的。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千钧一发

        标题:稻穗脱粒归仓“路”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42973.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浅薄凉浅薄凉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11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