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糕,和煤球大同小异,就是把煤面和土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搅拌均匀,再用模具脱成块状,晾干后做饭取暖用。
记得我小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们普遍都不富裕,做饭取暖多用柴火,只有一小部分人家用得起煤。大多数人家煤用不起,柴火又不经烧,煤糕就应运而生。
煤糕的原材料主要是煤面和土。那时候南留庄电厂过火后不用的煤面还有一定卡数,堆放在电厂围墙外边成废弃状态。有劳力的人家就用独轮车去推那些煤面拿回来脱煤糕烧,象我们这些没劳力的人家就用生产队挣来的工分兑出去雇生产队的马车去拉,马车由于比小推车装载的煤面多,所以电厂那边会象征性地收取几毛钱费用。
煤糕用的土尽量是胶泥土,胶泥土粘性大,粘结力强,在比例上就能少用些,这样脱出来的煤糕就好烧些。煤糕一般是按照煤面和土3:1的比例。这里土的掌握是关键,土少了,粘结力不好,烧的时候容易散乱。土多了,火小热量低不好烧。
脱煤糕是个力气活,光手工搅拌煤面和土,就得来回翻好几个过才能闹得均匀。一般人家都有一个铁条焊制的煤糕模子,这样脱出来的煤糕规格整齐,等干透了能码放整齐省地方。也有不讲究的人家,把拌好的煤糕泥摊在平地上,用平板铁锹抹成一大片,在上边十字八道地划些印子,这样的煤糕干透了由于不规格是不能码放的,只能堆放,占地方不说,还容易破损。
煤糕炉子说白了就一个砖土砌的台子,内径大,便于多放些煤糕进去,底部开的漏灰口也高,便于有流畅的空气助燃。炉子内部没有炉底,最下边是燃尽的煤糕灰(块状),中间是正旺的煤糕红火,上边掰几块生煤糕烧水做饭,很是方便。不用火的时候,用铁条捅火棍从炉子下边开口处往外掏一掏灰,再从上边捅一捅,在上部空出来的位置掰几块生煤糕,用底部中间有眼的砂锅吊翻过来扣住炉子的火眼,四周维些煤糕沫子即好。砂锅吊的眼部旁边放块煤糕,根据需要封火的时间长短确定煤糕盖住眼部位置的多寡。我在村里上小学时,十几岁的年龄,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每天下午放学后,我通常就把家里中午吃剩的旧糕切一两片下来,贴在扣火的砂锅吊上边,一会再翻一下面,等两面都炕上了红脸蛋,就在糕上边抹点生油,撒些盐面吃。那个香甜劲,至今回忆起来还流口水呢。
记得村里砂锅厂的捏货车间里就有一排煤糕炉子,每个炉子对应的是一位捏货师傅。捏好的货先放在和煤糕炉子连体的土台子上,等烘得能抱起来了,才码放在架子上慢慢晾干。砂锅厂砸烧货煤块后剩下来的煤面和渣子不够用,就从电厂拉来煤面掺和起来脱煤糕使用。就是现在了,砂锅厂还一直在用着煤糕和煤糕炉子这个传统的办法。村里的人们后来生活都慢慢好了起来,也烧得起煤了,各家各户都把砸煤剩下的煤面掺电厂的煤面脱了煤糕用,可比以前的煤糕好烧多了。再后来,人们的生活更好了,煤糕和煤糕炉子便退出了大家伙的日常生活。取而代之的吹风机炉灶用煤烧水做饭更加便捷,也省了劳力。一无用处又占地方的铁制煤糕模子也被人们卖了废品。
去年回家,用电烧水做饭都十好几年了的妻子,非要我把两袋砸煤剩下的煤面脱成煤糕,说烧暖气的时候掺到煤里用。拗不过她,我便答应了。煤面虽然不多,这几年很少干体力活的我早没有了当年的力气,几十片煤糕歇歇停停地花了一个上午才算脱完。看着那些煤糕,当年脱煤糕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些曾经的汗水,那些曾经的辛苦,都成了我人生牢固的基石,促使我在之后的日子里步子迈得更稳,道路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