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吉安井冈山大桥彻底封闭,要拆桥重建了。
一位在吉安的同学加战友,在大桥封闭的前一天,特意到大桥留影,并把它发到了群里。于是勾起了我心中尘封已久的记忆。
井冈山大桥是1969年5月开工建设,1970年5月1日正式通车的,全长1100米,桥面宽9米。它是吉安市第一座横跨赣江的大桥,据说是毛主席亲自批准建设的。桥的两端各设两座四角岗楼,饰以红旗、红字浮雕,并书写着毛主席的两首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和《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还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大字。都是仿毛体书法。还有反映井冈山斗争的石雕,甚为壮观。在当时,建桥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它的交通意义。
我先后四次到井冈山大桥参观游览,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一次是1971年9月25日。我所在部队举办政工骨干培训班,组织上井冈山参观见学。我们一行20多名学员,乘坐着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一位老八路出身的班主任带领下,以野营拉练的形式向井冈山进发。第一站就是这井冈山大桥。班主任特意让大家步行过桥,体验当年“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场景。当晚,我在日记中写了首诗:横空跨两岸/气势分外壮/“梭标”屹双边/夜中更辉煌/水中十六柱/何惧洪流狂/战士桥上行/喜看红旗扬。
第二次是三年后,我所在部队政治部组织去井冈山学习。我们在桥头岗楼以《西江月·井冈山》为背景照了合影。那天天下着小雨,路面有些滑。我和我的老首长、分部副政委陶传亮,还有宣传科长桑怀洲、组织科长陈观吉同乘着一辆北京吉普车。我坐在副驾驶兼警卫员的位置上。在距大桥约100多米的拐弯处,突然有个老乡横穿公路。驾驶员紧急刹车,车子在路面上转了个360度圈,一屁股“坐”到了路边的农田里。幸亏驾驶员死死把住了方向盘,更幸亏农田与路面的落差不高。不然的话,真不知是什么恶果。至今回忆起来都令人后怕。当我们有惊无险,把吉普车推上路面后,陶副政委调谐地说“有毛主席保佑,我们命大福大呢”,把大家都逗乐了。
第三次是1991年,我已转业景德镇工作。随市民政局长施伟贤到井冈山参加省民政疔举办的读书班,途经吉安,又一次去观光了它。
第四次是2000年前后,我在军供站当站长兼书记,组织到吉安军供站学习正规化建设经验时。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当年政工骨干培训班的战友,有的久无联系,有的已经作古;老首长陶传亮、桑怀洲、陈观吉更是仙逝多年;施伟贤局长前几年也驾鹤西去。但我常常想起他们。他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正是得益于他们的培养、教育和帮助,才有我的成长。
井冈山大桥今年55岁,正值壮年。我不清楚它为什么要拆除重建。在我心里,它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井冈山烽火岁月的再现,是井冈山精神教育的课堂。但我清楚,以今天的科技水平和财力,重建的井冈山大桥一定更加宏伟,更加壮观。就以此文,为老桥纪念,为新桥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