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是一种业余活动;或者也有写文章写小说者们兼而写诗歌,但也都属于业余创作,专业写诗歌成其为职业者几乎不可能存在;且并不像写小说者,写出来一个大部头就能卖钱。还因为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篇幅与字量面过于松散短小无法牟利,自然就不能成为职业,因此人们口语中所谓的“诗人”,也只属于雅称,或用第三人称,称他(她)是一位诗人。
现代诗歌,是写作者们将“诗经”进一步口语化,再从中脱胎换骨而来,后经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发展成区别于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全新文体;与诗歌的起源文体中的风、雅、颂、赋、比、兴既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关雎》,用现代言语来解释,大意是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后面接着还是,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所以,诗歌就属于自然体。至于后来为什么发展会到唐以后所出现的所谓的“律”与“平仄”,一部分原因是名人效应,某一位名人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用了一些技巧,后来就有很多人效仿之;然后就成为了模板。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名目繁多的词牌,也就来源于后面的模仿。 古体诗又称古诗,是相对于唐以后的所谓 “近体诗” 而言的诗歌。为什么叫做诗歌,来源于合乐。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慢,一个人有了作品想尽快地让别人知道,就请当时的“乐”者,将其谱成歌曲在乐坊传唱,唱的人多了自然就出了名。著名的《阳关三叠》就是名证。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这篇七言绝句之所以出名,文华是其成名的原因之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四句中三句全都是铺垫,只有后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提到了踐行,是典型触景生情的佳句。但让这篇绝句后来之所以会成名,却是谱曲传唱的结果;再后来又被谱成七弦琴歌,且歌曲又被分成为三大段,即三次叠唱,每次叠唱除原诗外,加入由原诗诗意所发展的若干词句,为当时的梨园乐工广为传唱的佳作。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取名《阳关三叠》。是目前所见的一首最经典的中国古琴曲,是诗歌借曲而成名的佳作。
因此,今天人们所写的诗词歌赋中诗歌的由来,以及格律诗里的律、韵、平仄,声的成型,莫不如将诗变成歌而传唱息息相关。还因此产生出了唐朝以后的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最大的不同,就是古体诗除押韵,几乎不用关注律与音韵,包括平平仄仄这些只符合于歌唱的音节与声调,因此写出来的古体诗句子与词汇都有很顺口的连贯性;不像唐朝以后的格律诗,为了迎合平仄与押䪨,好端端的句子必须拆开来填写与格律相等的字,要不就不符合“规范”。原本一个词可以用在其中某一个符合语法的句子中间,其结果只能试读音,直到句子变化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像词不规范,像句式又不顺口,像文言文却夹杂着变句,像歌词又缺乏灵动感。 古体诗在体制上的特点是,它除了押韵以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自然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被称为近体诗体裁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体律传到现在,则派生出来比如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中华通韵等创作细节与写作韵律规范,成为了一种写作桎梏,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写作者都要按照那些人为地设置的条条框框去创作,否则就成为了被揶揄的对象。假设你不按照权威的条条框框写,即使你说我写的就是打油诗,那么一篇作品写出来就寿终正寝了。 格律诗虽然起源于南北朝,兴盛于唐朝,规范于明清,但格律诗就等同于唐诗。初唐时期被现代人称道的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外,还有陈子昂等,受六朝绮丽诗风影响,并未完全抛弃古典诗歌的模式;直到宫廷诗人沈佺期与宋之问等作品问世,亦部分继承了六朝风格,诗风婉丽优美,使之拉近了近体诗与格律诗之间的距离,并逐渐地将律诗体制渐次完善,并将其格式固定下来,让五言七言与绝句的地位获得空前的提高。我们今天所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就起源于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让唐诗的发展达到了文学当初顶峰。那些时期并没有文学一说,但在那个文化享受单一的社会,文人墨客为了刷存在感,必然热衷于自我表现,就像现代人一样,创作追求文化品位尚在其次,弄出一点名堂才是根本目的,再设置一些门槛,让后来者望尘莫及倒是古代文人终身的追求。我们还是回到原话题,所有的条条框框都出于一个目的,就像现代人的考试题,不爆冷门不显其高贵,太容易理解会让弟子认为先生无能。于是唐朝以题材广阔且流派众多的“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就出现了。大家认为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即出现在这一时期,使之成为其最杰出的代表。直到晚唐,诗人们依旧延续着一种起源于西方的中世纪的门阀制度,你的作品写得再好再符合时局,如果没有名人支持,就不能名正言顺地出名。中国的门阀制度,可以延续到西汉王朝。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到了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现代社会的接班制度就是其翻版)到了曹魏时期,则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文化也一样需要按部就班的培养接班人。其实到了隋唐时期,朝廷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是科举的兴起,才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在文化领域,门阀制度却一直大行其道,就造成了印度人的一部电影中的台词,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强盗的儿子依然是强盗。这个现实呈现在文化领域,就造成了格律诗这个文学门槛,但不是文化门槛。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关于韵的五种形式,分别为平水韵;词林正韵;中原音韵;中华通韵各自所呈现出来的细节:
一,平水韵 平水韵是宋代以后作诗押韵的依据。其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个韵部。唐代时,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孙愐编制的《唐韵》有195个韵部。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则细分为206个韵部。由于这些韵书的分韵过于琐细,后来有了“同用”的规定,即允许人们把临近的韵合起来用。
这些东西到了金朝,江北平水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其书今已散佚。公元1223年,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个韵部。元初阴时夫著《韵府群玉》,将106韵的版本确定为“平水韵”。
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共收录汉字9504个。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时,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这106个韵部分为上平声15部、下平声15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
平水韵虽然是南宋时候才出现,但它是从《切韵》《唐韵》简化而来,真实地反映了唐宋时代人们作诗用韵的实际发音情况。我们先看看具体的韵部是否复杂多余:
上平声15部: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部: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29部: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部: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箇、二十二祃、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部: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虽然现代汉语音韵与古代音韵已有较大变化,但平水韵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仍具有重要地位,它有助于保持诗词的格律传统和韵味。同时,“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也是当代诗词创作用韵的一种方针。 二,词林正韵:
词林正韵是一部介绍填词用韵的工具书。它是作者在参酌考定两宋名家词集后撰写的,依宋代韵书《集韵》的排列次序,把206韵分成了19部,具体如下:
第一部:平声东冬钟(平赅上去);仄声上声一董二肿、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平声三江七阳通用;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去声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平声六鱼七虞通用;仄声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仄声上声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半)、去声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仄声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平声萧宵交豪通用;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平声歌戈通用;仄声上声二十哿、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第十部:平声九佳(半)麻,仄声上声二十一马、去声十卦(半)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平声庚耕清青蒸登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平声尤侯幽通用;仄声上声二十五有、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平声侵;仄声上声二十六寝、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平声军谈盐添咸衔严凡;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平声屋沃烛;仄声上声一屋二沃、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十六部:平声觉药泽;仄声上声三觉十药、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十七部:平声质术栉陌麦昔锡职德缉;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十八部:平声物迄月没离末黠锡屑薛叶帖;仄声上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去声五未六月七曷八黠九屑通用。
第十九部:平声合盍洽牌业;仄声上声二十一合二十二盍、去声二十五合二十六个通用。
《词林正韵》 是填词用韵的重要依据,它使得填词者能够更好地遵循音韵规律,创作出具有格律美的词作。
例如,在第三部中,平声包括“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像“支、枝、肢、移、为(施为)、垂、吹”等字属于“四支”;“微、薇、晖、辉、徽”等字属于“五微”;“齐、黎、犁、梨、妻(夫妻)”等字属于“八齐”;“灰、恢、魁、隈、回、徊”等字属于“十灰(半)”。而该部的仄声中,上声有“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有“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某个具体韵部的字,或者在填词时遇到用韵方面的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同时,在实际填词时,也需要注意古今字音的变化以及不同词牌对格律的具体要求十九豏、去声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平声屋沃烛;仄声上声一屋二沃、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十六部:平声觉药泽;仄声上声三觉十药、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十七部:平声质术栉陌麦昔锡职德缉;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十八部:平声物迄月没离末黠锡屑薛叶帖;仄声上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去声五未六月七曷八黠九屑通用。 第十九部:平声合盍洽牌业;仄声上声二十一合二十二盍、去声二十五合二十六个通用。
《词林正韵》是填词用韵的重要依据,它使得填词者能够更好地遵循音韵规律,创作出具有格律美的词作。
例如,在第三部中,平声包括“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像“支、枝、肢、移、为(施为)、垂、吹”等字属于“四支”;“微、薇、晖、辉、徽”等字属于“五微”;“齐、黎、犁、梨、妻(夫妻)”等字属于“八齐”;“灰、恢、魁、隈、回、徊”等字属于“十灰(半)”。而该部的仄声中,上声有“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去声有“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十一队(半)”。
如果你需要了解更多关于某个具体韵部的字,或者在填词时遇到用韵方面的问题,可以继续探讨。同时,在实际填词时,也需要注意古今字音的变化以及不同词牌对格律的具体要求。三,中原音韵:
中原音韵是元代周德清撰戏曲(北曲)曲韵专著,初稿成于元泰定元年(1324 年),定本大约刊印于元元统元年(1333 年)。该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曲韵韵谱:这是北曲创作和演唱者审音定韵的标准。作者周德清提出的“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他以元代已经开始形成,在当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各种场合通用的共同语言(即“中原之音”)为依据,以北曲杂剧作品为对象,总结其发声规律,收集了北曲中用作韵脚的常用单词五千多个,将声韵规范为十九个韵部,每个韵部之下又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其中,入声在当时北方方言中实际已无,故分别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平声则又分为阴平和阳平。
“正语作词起例”:主要论述曲韵韵谱的编制和审音原则,以及宫调曲牌和作曲方法等。作者说明韵谱只收五千多个单字,有些单字则不宜作为曲韵韵脚,还对一些易误混为同音的词,列表两两对比加以区别。书中列举了北曲中常用的十二个宫调和三百三十五支曲牌,并对元代北曲十七宫调的调性色彩分别作了描述说明。
“作词十法”:表述了周氏的曲学理论主张,具体为知韵、造语、用事、用字、入声作平声、阴阳、务头、对偶、末句和定格。例如“知韵”要求作曲者掌握北曲声韵规律,“究其词之平仄阴阳”“考其词音”;“造语”要求作曲时注意遣词造句,务造“俊语”,并以“语、意俱高为上”等。
《中原音韵》是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它在音韵学方面,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与传统的《广韵》系韵书在声调上有明显区别,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调类较为一致;在曲学理论方面,它从当时北曲的实际出发,其有关理论和创作方法是根据实际材料归纳出来的,对北曲的创作和演唱发挥了很强的规范作用,在戏曲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而且,该书是第一部以当时口语为描写对象的韵书,是后人研究13、14世纪近代语音的重要史料。
周德清何人也:(1277-1365 年),字日湛,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散曲作家,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六世孙。他自幼流连歌台舞榭,纵意诗酒,在文学方面有很高成就,其散曲作品用韵考究,对仗工整,文采清新。
该书的版本有明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明《啸余谱》本(初刻于万历四十七年,即 1619 年,复刻于清康熙元年,即 1662 年)、明讷庵本(刻于正统六年,即 1441 年,中华书局 1978 年影印出版)等。 四,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是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的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于2019年3月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实施。
其时代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诗词界一直致力于新韵的探索。汉语拼音的出现为音韵一统奠定了基础。
《中华通韵》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汉语拼音方案》,《通用规范汉字表》等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为依据,以音韵学理论和诗词创作实践为基础。它将汉字按韵母划分为16个韵部,对一字多音字根据“音从意来,韵归音处”的原则进行了调整,使音韵系统更加合理、简洁。
该规范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热爱、学习和创作诗歌,也有利于专家学者对新韵作品的研究,是适应语言发展变化和时代进步的重要成果,是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持续发展的新标志。
其使用要求是在尊重个人选择、“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下,与当前使用的旧韵书并存,不会取代旧韵书。提倡和引导使用《中华通韵》,将推动中华诗词新韵使用的规范化,更好地满足新时代韵文需求,助力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升,促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华通韵》的16个韵部具体为:一啊(a,ia,ua)、二喔(o,uo)、三鹅(e)、四衣(i)、五乌(u)、六迂(ü)、七哀(ai,uai)、八欸(ei,ui)、九熬(ao,iao)、十欧(ou,iu)、十一安(an,ian,uan,üan)、十二恩(en,in,un,ün)、十三昂(ang,iang,uang)、十四英(eng,ing)、十五雍(ong,iong)、十六儿(er)。
五,《中华通韵》和《平水韵》有以下一些区别:
成书时间和背景:《平水韵》是宋朝人根据唐人的用韵情况总结出来的,而《中华通韵》是由中华诗词学会组织研制,于2019年审定通过并正式实施的新中国语言体系中的新韵书。
韵部数量:《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中华通韵》则将汉字按韵母划分为16个韵部。
语音体系:《平水韵》的语音体系与古代更接近,分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都属于仄声,而普通话中已没有入声字,其分到平声的部分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平声。《中华通韵》是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具体韵部划分:例如,《中华通韵》将《中华新韵》二波中的 e 归入了三鹅;《中华新韵》十二齐的 i、er、ü,在《中华通韵》中分为四衣(i)、六迂(ü)、十六儿(er);《中华新韵》十三支的-i 零韵母归到 《中华通韵》四衣里;《中华新韵》的“十一庚”eng、ing、ong、iong,在《中华通韵》中分为十四英(ing、eng)、十五雍(ong、iong)。而《平水韵》中,像东和冬、寒和删、青和庚等不是同一个韵部,创作格律诗时不能通押。
应用便捷性:使用《中华通韵》时,按照普通话的发音即可确定平仄和韵部,无需再查韵书。但使用《平水韵》时,一些字的读音和韵部需要特别记忆和查阅。
在实际应用中,两者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具体需求来决定。《中华通韵》更便于现代人使用普通话进行诗词创作;而《平水韵》在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用韵规律和诗词韵律。同时,也可以遵循“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即既可以使用《平水韵》,也可以使用《中华通韵》,但需在创作时标注所使用的韵书。
需注意的是,诗词创作的关键在于思想、情感和文辞表达,新韵和旧韵只是技术性的差异,不应成为评判诗词优劣的唯一标准。无论是使用哪种韵书,都可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在诗词创作中,一般不建议《中华通韵》和《平水韵》混合使用。
中华通韵是以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为基础制定的新韵书,而《平水韵》是根据唐人的用韵情况总结出来的古韵书。两者的语音体系和韵部划分有所不同。
使用韵书的目的是为了在诗词创作中保持韵律的统一和规范。如果混合使用,会导致韵律的混乱,也不符合传统的诗词格律要求。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对于韵书的选择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具体需求来决定。有些人更倾向于遵循传统,使用《平水韵》;而有些人则觉得《中华通韵》更便于与现代语音相结合,使用起来更简便。
现在通常遵循“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即《中华通韵》和旧韵书(如《平水韵》)可以同时并存,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使用其中一种,但在同一首作品中应保持使用一种韵书。
这样既能尊重传统,让喜欢旧韵的人继续使用;又能适应时代变化,为使用新韵的创作者提供便利,促进诗词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使用哪种韵书,都应在创作时注意韵律的和谐,以保证诗词的艺术质量。同时,对于不同韵书的特点和使用规则,也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诗词创作和欣赏。
这么多需要写作者熟悉的过程与规范,设想一下,封建社会里一名学子如果没有人提携,如果你自己想成名成家,谈何容易。
因此,建议如果你不是专业创作人员,希望不要局限于这些条条框框,否则你会越写越糊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