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之后,日子就像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波澜,我原以为余生就会在平淡的回忆里缓缓流逝。没想到,在南京市嘉兴商会的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陈洪渊院士,他的出现,成了我退休生活里耀眼的光芒。
初次踏入陈院士位于南大和园的家,去接他参加商会活动时,那扑面而来的书卷气息,瞬间将我笼罩。满架子的书籍,摆放得整整齐齐的科研资料,无声诉说着主人对学术的满腔热忱与执着追求。每次去陈院士家,都能感受到他与家属洪女士之间深厚的感情。由于陈院士家属年事已高,总会反复跟我讲述他们青梅竹马的故事。他们不仅是年少相识,更是高中同窗。后来,陈院士考入南京大学化学系,自此留校,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探索的漫漫长路中;而洪女士则考入东南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被分配至省交通厅工作,在岗位上默默耕耘,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全省的交通事业。他们身处不同领域,却怀着同样的坚守,携手走过漫长岁月,相互扶持;这般相濡以沫的情感,着实令人动容。
陈洪渊院士出生于1937年12月,浙江三门那个充满文化底蕴与爱国情怀的家庭,是他梦想启航的港湾。他的父亲毕业于上海国立中法工业大学,回乡投身教育,伯父身为当地知名知识分子,还参加过北伐战争。在这样浓厚的家庭氛围里,陈院士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9岁离家,寄宿县立海游小学,这所由晚清进士章一山创办的学校,为他夯实了国学基础。10岁时,他为陈氏祠堂祭祖书写对联,一笔好字,初露锋芒,让乡邻们赞叹不已。初中时,进步思想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信念,就此生根发芽。
随着接送次数的增加,我和陈院士渐渐熟悉起来。他完全没有院士的架子,每次交谈都无比亲切。他会关切地询问商会的发展状况,也会跟我分享科研生涯里的那些酸甜苦辣。每一句话,都饱含着他对事业的深刻认知,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我这个退休之人,也从中收获了不少启发。
他在科研领域的成就,堪称卓越非凡。长期扎根于分析化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我国纳米分析化学领域的开拓者。上世纪80年代回国后,他带领研究团队从微(超微)电极的基础研究、生物物质在界面上的电子传递研究入手,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系统又极具开创性的研究。他提出的新理念、新方法,成功攻克了当时研究中的关键难题,还将相关领域推向了学科研究的热点前沿。到了90年代中后期,面对生物科学和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他又迅速将新科技引入电分析化学领域,在构建三维有序生物催化活性界面和各类新型生物传感器件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不仅如此,他还开展微型化、功能集成化的微流控芯片分析系统的创新性研究工作,建立起一批高灵敏的电分析检测方法,极大地拓展了电分析化学在芯片实验室中的应用。他率先提出的“生命分析化学”新理念,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研究的前沿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还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杰出教育家。在南京大学工作的50多年里,他培养了120多名博士、硕士生,其中有3位“长江学者”、7位杰青以及2位女青年科学家。他荣获国际著名的《自然》杂志公布的《自然》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他一直倡导“有为而无为,天下为之用”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做科研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创新思想与理念的行动主体。
陈院士对科研的执着追求,令我打心底里敬佩。南大分配别墅,他婉拒,坚持住在套间。几十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地投身科研,废寝忘食。他的这种忘我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也极大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卓越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日复一日地坚持与努力,终能抵达。
陈院士赠送给我的《陈洪渊院士八秩华诞志庆集》,是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著的,上面还有他的亲笔题字。这本介绍他一生心血的书籍,不只是他科研成就的见证,更满含着他对后辈的殷切期望。他赠书时鼓励我的那些话语,至今还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激励着我即便退休,也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
陈院士还为我写下了《倾注深情》。接过墨宝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只是书法的独特魅力,更是陈院士对我的鼓励。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满怀热忱,用心对待每一件事。
我有幸与陈洪渊院士的相识,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退休后的生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着“追求卓越,臻于至善”的真谛。与他相处的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未来的日子里,即便已经退休,我也会铭记他的教导,以他为榜样,不断充实自己,让退休生活绽放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