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格言
文章内容页

古老金垭焕新颜

  • 作者:李小华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3-12-01 17:40:41
  • 阅读0
  •   大屋基民俗文化村

      金垭村史馆

      金垭烽火台

      金垭贵人桥

      大屋基导览图

      从邻水县城出发,跨过芭蕉河,经过清水谷,进入铜锣山腹地。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整蔬菜地,新鲜而富有生机。路边立着一块高高的碧绿色牌子,牌子上“贵人槽山地蔬菜基地”几个大字十分醒目。停车驻足,观赏这碧绿的菜畦,感觉是那样亲切,心情是那样愉悦。在田间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眺望远方,城北镇金垭村就在不远处。

      贵人槽,上至汤巴丘,下至黄泥坡,为铜锣山中段一处深陷于山峦之间的凹地,平坦开阔,像一处小型平原。金垭村就位于贵人槽中段,东至石永镇古路社区,南至大堰村,西至明月村,北至金钟村,距离邻水县城大约30公里,共643户人家。

      金垭历史悠久,早在清道光十四年(1834),就设置金垭场。光绪末年,金垭场改金垭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金垭乡并入延金乡,包括现在的长安乡和延胜乡区域。1953年9月,金垭乡并入新设的长安乡,金垭村更名黄金村。1962年改名黄金大队。1984年更名为金垭村。2019年12月,撤销长安乡,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城北镇管辖。目前全村面积8.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40亩,其中水田877.06亩,旱地566.94亩。

      要了解金垭村,就不得不谈起位于该村的大屋基民俗文化村。大屋基民俗文化村建有金垭村村史馆、农耕博物馆、知青陈列室、乡村大舞台,全方位展示贵人槽千百年来历史人文资料,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将游客拉回到关于贵人槽的丰富记忆里。

      初冬的午后,阳光洒落大地,几位老人坐在院坝里悠闲地乘凉。不远处有一幢青瓦黑砖的建筑,只见门楼正中间的牌匾上印刻着“邻水县长安乡金垭村史馆”几个大字,门楼两侧悬挂着“天地贵人颂三才,耕读兴家垂万代”的楹联。从这副楹联中,我们不仅知道该村有个名人——明朝吏部官员刘三才,还有金垭村独具特色的耕读文化。

      传明朝永乐年间,刘价、刘金兄弟二人自湖北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水牛塘入川。刘价夫妇落户在贵人槽凤凰湾。刘家人入住凤凰湾后,勤俭持家,耕读兴家。到明万历十年(1582),刘氏门中长子刘三才便中壬午科解元。第二年连升癸未三甲第一百零八名进士,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实绩突出,深得圣心。刘家凤凰湾迅速发展,湾场逐步扩大,前院接到了门对门的学堂湾,门前小河沟便成了凤凰湾的滴水檐沟,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屋基。从此,凤凰湾就被“大屋基”所替代。

      走出大屋基民俗文化村,踏上贵人桥。听当地人提起,这座桥以前是一座简易木桥。因年久失修毁于山洪。后来,为解决村民出行困难,2018年在原址新建了石拱桥。村民们惦记党恩,取名贵人桥。

      从大屋基民俗文化村驱车到金垭老街,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爬上山垭口,途中可见一个圆形大石头上写着“烽火台”。这烽火台就是1949年前金垭民众为抗击土匪和山贼而设立的。金垭老街就位于垭口前方。

      金垭老街只剩下一条青石板大路,街上居民早已搬迁,两边的房屋已经荒废,但一踏上这青石板古道,就能感觉出悠悠的古韵。看着这上一坡下一坡的青石板阶梯,脑海里就迅速浮现出来自邻水东西两槽的商贾云集此处进行商品交易的热闹场景,仿佛时光深处传来叫卖声、喧闹声、锣鼓声,萦绕耳畔。

      金垭村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近年来,金垭村发展中药材基地1500亩、蔬菜基地450余亩、花椒基地30亩,花卉基地380亩。新建通组水泥路11.1公里,便民路8.7公里。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建成大屋基民俗文化村,2019年获广安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称号,2023年4月被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

      极目远眺,这里山川秀美,植被葳蕤,良田平整而碧绿,一栋栋农家小楼整齐地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规模庞大的民居群矗立于平坝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穿行于田野间的公路上,铺展出一幅新时代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真是:古老金垭焕新颜,美丽画卷随处见!(李小华 文/图) 编辑:侯懿航

    【审核人:站长】

        标题:古老金垭焕新颜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renshenggeyan/11909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