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华 文/图
邻水县境内有两条干流,大洪河与御临河,邻水因此得名。其中,御临河又分芭蕉河段和御临河段。据说古时河畔遍种芭蕉,故名芭蕉河。芭蕉村位于城南镇东南部,芭蕉河沿岸,铜锣山山脉,距离县城约8公里。
冬日的午后,天气晴朗,笔者走进芭蕉村,了解这个古老村落的过去和现在。
沿着350国道,跨过芭蕉河大桥,往右拐,前行200米左右就到了芭蕉村。据村支部书记介绍,芭蕉村东至花石村,南至梁板乡山尖村,西临梁板乡红旗村,北至花石村。2019年12月,关渡村合并于芭蕉村,全村面积8.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3411亩,林地5105亩,辖8个村民小组,803户人家。刘家大塆
极目远眺,众多的房屋院落依山而建,绿树掩映,错落有致。在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罗家塆和刘家大塆。这两个塆皆修建于清代,属于典型的川东民居凹字型三合院。正房五间并排,一字排开,两侧配有几间厢房,全木穿斗梁架、单檐悬山式样屋顶、小青瓦屋面。两个塆场皆得到了良好的修缮和保护,房屋框架、基本结构以及正堂屋墙壁上的神龛和门楣上的雕花都保持原始风貌。刘家大塆建有三重堂屋,房间多,塆场大。据说是湖广填四川时,一个刘家的太太迁来这里修建的。后来,她的后代开枝散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塆场逐步扩大。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家大塆人口达到三百多人,热闹非凡。再后来,塆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刘家大塆的居民陆续迁出,有的在塆场外建了新楼房,有的在县城买了商品房。如今,刘家大塆变得冷清了,院坝边长满杂草,荻花高过人头。远远望去,刘家大院掩映在翠竹和荻花之间,古朴宁静,极富农家小院的韵味。
芭蕉村最著名的景点是铜锣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其海拔586米,森林覆盖率达97%,夏季平均气温比周边地区低3—8摄氏度,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氧吧”。度假区将铜锣山的自然景观和农耕文化相结合,集生态旅游、避暑度假、休闲养生、体验农耕农作、拓展训练为一体。度假区以康养文化和农家文化为主,结合自然风光,营造出丰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成为四川省自然教育基地、多所学校的劳动实践活动基地等。 “芭蕉仙子”雕塑
度假区有自然天成的“仙女湖”,湖水源自纯天然山泉水,碧绿如翡翠,游人可在湖中一边荡舟,一边观赏风景。这里有始建于唐朝的洪恩寺遗址,从中可以了解洪恩寺的起源、规模以及洪恩寺的历史典故,让游人感受佛教文化,瞬间穿越历史的隧道,眼前浮现出洪恩寺僧人众多、香火鼎盛的场景。密林深处,洪恩寺遗址新建洪恩书院。古代,书院以教育生徒为特征,以传道授业为目的,是具有自发性的教育组织。如今,洪恩书院的主要功能为铜锣山森林研学科普教育基地,为铜锣山度假区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做准备。 芭蕉河畔的芭蕉林
每年的冬至后春节前,铜锣山度假区都会举办庖汤文化节,吸引周边游客,感受现场宰杀年猪的氛围。杀年猪后,游客还可在铜锣山上熏腊肉、腊猪脚、排骨和香肠等,体验农家人的民风民俗。
近几年,铜锣山度假区不断发展,不仅增加了植物园、动物园、爱莲广场、儿童游乐项目,还新增了铜锣山长征精神体验基地。景区不断拓展,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不断丰富。 正在建设中的邻州花都
芭蕉村2016年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2019年被评为广安市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2023年4月被列入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在铜锣山的半山腰上建有300亩桃李基地,春季开花,夏季挂果,把铜锣山打扮成漂亮的花果山,既美化乡村,又让村民增收致富。御临龙须茶基地已经建成,将成为学生采茶的研学基地。村民踊跃集资在半山腰建设铜锣花海基地,取名“邻州花都”,现已启动一期工程。
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让古老的芭蕉村活起来,火起来,这是芭蕉村村委会的战略规划,更是每一个芭蕉人期盼的心愿。
该村负责人说,芭蕉村将继续挖掘传统文化,以铜锣山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未来的芭蕉村将形成一道旅游环线,向上看青山,向下观碧水,中间赏花海,进院落看古建筑、感受农耕文化,随处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编辑:李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