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
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
朱光潜: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夏丏尊:
读书可用蔓延法
《桃花源记》是晋朝人写的,要想知道这篇文章在晋朝文学中的地位以及晋朝文学的概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文中的“桃花源”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乌托邦思想,这又可以找一本英国人莫尔写的《乌托邦》来对照着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若想弄清楚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此外,如果想了解作者陶渊明其人其事,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这样一来,读一篇文章就引出了一大串的书。大量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既便于加深理解,又可以拓宽知识面,因此,蔓延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
杨绛:
读书好比串门儿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啪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冯友兰:
读书要能活学活用
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贾平凹:
读书要精读
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
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
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
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
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周国平:
读书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大师的书,走自己的路。
(据《人民读书》)编辑:赵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