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展现、传统戏曲传播、寺庙里自创咖啡品牌、城市露营、城市漫游、穿上汉服拍照打卡、自制个性饰品、开盲盒、短视频直播带货……
“后疫情时代”,社会多样性与城市多元化存在密切的相互支撑和彼此包容关系,一些领域的创新创造在年轻人群中颇具吸引力,同时,当代青年的择居、择业观也悄然发生改变。
在华蓥市双河街道招勋村一处农家小院里,一几一榻,指尖在古琴上慢抚轻泛,和着悠远空灵的琴音,几上的檀香袅袅飘去,一时间,不知是陶醉在这古老琴韵中,还是折服在清和淡雅的意境里……
演奏古琴。
弹奏这古琴的,正是邓天。小院里工作台上摆着十余种制作古琴的工具,铅笔、锯凿、刻刀等。此时的邓天正手持工具,手法娴熟地给古琴毛坯一遍遍地刷上“灰胎”。据他介绍,只有传统古琴制作才会经历这一重要的工艺步骤。
缘起——
古调且自爱 今人仍多弹
出生于1995年的邓天,是一名古琴制作师,钻研古琴制作已六年有余。他坦言从未想象自己有一天会与古琴打上交道,成为这件上古乐器的制作者。
2015年的一天,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一首古琴奏曲《卧龙吟》深深地吸引了邓天。 “当时瞬间被它独特的音色迷住了。”邓天说道,以前根本不知道古琴,还有很多人会把古琴误认为是古筝,所以想要学习是很困难的事。
不得已,当时的邓天只能借助相关教材自学古琴弹奏。随着弹奏技艺一点一滴的进步,邓天对这件古老乐器愈发地喜爱。结缘中国古琴之前,邓天和父母一起在外地电网建设工地上务工,经常多地辗转,从广西到新疆再到山西,他时刻不忘带上古琴,只为闲暇时能拨两下。
“第一把古琴,是淘宝上买的,杂音多。”对古琴音质追求越来越高的邓天,偶然一次来到了历史悠久的扬州。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广陵琴派起源于此,扬州之行开阔了邓天的视野,同时,他了解到一把音质纯正的古琴,价格非常高昂。对于收入不高的人群更是望尘莫及,所以邓天决定尝试自己斫制古琴。
求索——
异乡求学苦 千斫百炼出
“当时就想拜有名气的师傅为师,学习古琴制作工艺。”邓天说,师傅见他是年轻人,不同意收徒,软磨硬泡了很久,才勉强收徒。“现在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人想的是今天学了,明天就能凭着手艺赚钱,这也是师傅不愿意收年轻人为徒的原因之一。”修型。
待他真正入门后才发现,古琴制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古琴看似简单,其实制作起来非常复杂。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的上弦,需要历经上百道工序。”邓天介绍,制作工序依次主要为选材、造型、琴面及槽腹制作、配件安装、髹漆、打磨、定徽、安足、上弦等,每一道基本靠手工制作完成。仅仅是漆面打磨这一道工艺,就需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打磨。“这道工艺的关键点就是不能用力,要轻轻打磨。”上灰胎。
繁琐枯燥的制作过程,加之师傅高标准的制作要求,让这位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一度想要放弃。
有一次,邓天用半年时间制出了一张古琴,然而,这张古琴的声音仍不好听,意味着他又一次失败了。连续的失败,邓天并没有灰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古琴制作知识。查看上灰胎后的古琴。
“有时候想马上收拾包袱回家,干点其他的,后来平静下来再仔细想想,如果不把这门技艺学到手,那么未来这件乐器极有可能失传。”思及此,邓天重新拿起刻刀,“学习古琴制作也是磨炼和修行,让我学会了静心。”
创业——
何处琴瑟起 衣锦归故乡
斫琴要有一颗慧心。做一把好琴不仅要懂木性,还要掌握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每样工艺又不同于生产线上的经刻度,而是一种长时间的摸索,倾注的是斫琴者对木性、对声音、对技术的种种综合性的理解与运用。也因此,每一把琴的琴音都是独一无二的。试弹制作好的古琴。
六年多的时间,邓天顺利学成回到家乡。在自家小院里,每日从事古琴制作。
一张上好的古琴需历时两年才能制作而成。 邓天说,在制作技术方面,他秉承古法,大多选用百年老木料,各工艺流程均为手工打造,这样制成的古琴具备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等特点。
目前邓天已完成多件定制化的古琴作品,他制作的古琴音域宽广,音色苍古,韵味悠远,受到许多古琴爱好者的喜爱,远销全国各地。
砥砺—— 已识乾坤大 尤怜草木青
据了解,古琴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作为中国主要的传统乐器,被赋予修心养性等功能与审美。古琴自古以来便是许多文人交流切磋的桥梁,素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在沉寂多年后,古琴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也逐渐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教学科目之一。“古琴制售的环境在慢慢变好,越来越多人开始向我了解这件古老的乐器,很高兴看到它没有被遗忘。”邓天说道。
目前,邓天和因古琴结缘的女友正在筹划面向成人和青少年开办的古琴弹奏学习班,让更多人感受千古之音的魅力。“大家非常喜欢,我们也会尽力传授他们弹奏和制作技艺,不希望这件乐器在我们这一代失传。”邓天表示。(王婧文 宋功文 文/图) 编辑:郭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