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笔下文学文学评论
文章内容页

夜读散文,见字如面

  • 作者:白雪公主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1-10-08 00:32:18
  • 阅读0
  •   雨,轻薄浅落,丝丝缕缕,幽幽怨怨。不知何时起,细腻的心莫名地爱上了阴雨天。也许,雨天是思念的风铃,雨飘下,铃便响。伸出薄凉的手掌,雨轻弹地滴落在掌心,凉意,遍布全身;怀念,张开翅膀;眼角,已感湿润。

      “恶卧娇儿啼更漏。清秋冷月白如昼。泪空流,人穷瘦。北望天涯搵红袖。

      鸳枕上,风波骤。漫天惊怕怎受。祈告苍天保佑。征人应如旧。”

      这首貌似一首词却又找不到词牌的东西,是当年张学良在一次出征时,于凤至写给他的。

      在那个还应该算作是旧社会的时期,于凤至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跟旧式的女人相比,她读过书,有才华,却又不能算作是一个诗人或者文人。但作为一个深爱着自己丈夫的女人,丈夫是一名军人,出征在外,她将妻子的担忧用一种似诗词又非诗词的形式表达出来,倒也是感人至深的。

      后人读来,只需体会其中意境,领悟内里深情,大可不必去追究平仄格律的严谨。

      在一个寂静的深夜,身边的娇儿尚幼,远方的牵挂看不见又摸不着。也许也并不寂静,在那个时局混乱、战火硝烟的年代,大帅府戎马倥偬,只是因为心底有了对远方征人的担忧,才显得寂寞。清秋的冷月照得夜空如白昼般通明。

      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在诗词歌赋中描写过月亮,而尤以秋的月亮格外的见多。为什么秋的月亮会尤其的明亮呢?也许月光的明暗度与季节并无关系,只是秋夜难免,牵挂征人更加难免,北方的秋又加倍的给人以凄冷悲凉的感觉,因而便会感到秋月比任何时候的月亮都会明亮。而人们对秋和月又有着不同的称呼,清秋、素秋、寒秋、冷秋、金秋、残秋,圆月、满月、暗月、寒月、冷月、残月,在这里,于凤至用了清秋和冷月的组合,更能衬托出其心境。

      此时此刻,流泪也是无用的,帮不上什么忙,徒增伤感,人也憔悴了下来。只能遥望着征人远去的方向,拂袖掩面。本该相守在一起的两个人,却因突如其来的风波而鸳鸯两离分,战火纷飞中的牵肠挂肚,叫一个女人怎么能经受得起。她也只能向上苍祈祷,愿自己的丈夫能平安归来。

      杜甫曾说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那样一个特定的时刻,即便风流的少帅有赵四小姐在侧,对这桩父母包办的婚姻没有投入更多的情感,当他接到这一封足以抵万金的家书时,相比内心也是充满了温暖,充满了对结发妻子的感激的。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不需要再去靠手工书写、然后寄送来传递消息和表达思念的时代下,周围的一切都被覆盖着高科技的味道,浸透了电子信息的气息,生活也是快节奏发展的。又有谁曾在某一个时刻想要慢下自己的脚步来,再写一封书信,寄给远方的那个人,寄给思念中的那个人。

      中国人写书信,开头习惯用“见字如面”这四个字。最基本的解释,就是见到字就当是见到人,看到这个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若不是特定的两个人之间通信,是很难体会得到,没有见面的人与人之间,展开一篇文字,怎么就能像当面说话一样,而事实上,就是如此。

      家书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它集文学、史学、美学、书法、礼仪、邮政、包装、纸张等文化元素于一体,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体现。家书又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来,让我们坐下来见字如面,听时光盈盈地诉说,慢慢地回忆,任笔墨缱绻。回眸那日的画面,灵魂的相遇里栽种惊艳浪漫,多少幸福。

    【审核人:雨祺】

        标题:夜读散文,见字如面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grwj/zw1/365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白雪公主白雪公主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111
      • 获得积分:1237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 火星
          【白雪公主】发布的其他文章: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