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张良的谋略

  • 作者:关震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6 16:09:24
  • 阅读0
  •   张良,字子房,沛郡(即今安徽亳州)人,秦末汉初最为杰出的谋略家和政治家。作为西汉开国功臣,他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被刘邦册封为留侯。在人们心目中,张良几乎同诸葛亮一样,是智慧的化身。有关他圯下拾履、运筹帷幄、明烧栈道、借箸代筹等事迹,被后世载入史册。有些还演变为成语,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由于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赋予诸葛亮诸多传奇色彩,反多有失真。而有关张良的故事,却多属历史真实。张良一生体弱多病,不能亲临一线带兵打仗,始终以谋士身份辅佐刘邦。张良以过人的谋略,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张良的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的三朝宰相,父亲张平,又继任韩国的两朝宰相。秦横扫六合,灭六国。张良作为韩国贵族,失去继承祖辈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张良决意为韩国复仇,他悉散家财,访求刺客行刺秦王嬴政。

      张良找到一位大力士,为他打制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椎,趁秦始皇东游,椎击秦王于博浪沙。按照君臣车辇规制,“天子驾六,卿驾四。”即秦始皇所乘车辇由六匹马拉车,其他大臣的车辇由四匹马拉车,刺杀目标是六驾的马车。但秦王的车队,所有车辇全为四驾,不知道哪一辆才是秦始皇的座驾。张良见车队中间那辆车最为豪华,就指挥力士椎击该车,结果误中随从人员的副车,没有击中秦始皇的车辇。张良趁乱钻入芦苇丛中,逃离了现场。

      原来,秦始皇因多次遇刺,早有防备,所有车辇全部四驾,并时常换乘座驾,张良自然很难判断秦始皇坐在哪辆车中。秦始皇幸免于难,十分恼怒,下令全国缉捕刺客。后因无从查起,便不了了之。古博浪沙张良刺秦,从此闻名遐迩。

      张良逃到下邳躲藏隐匿,遇一老人,赠《太公兵法》一部。老人对张良说:“读此书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圯上老人”。张良惊喜异常,从此日夜研习兵书,俯仰天下大事,终于成为一位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智囊”。

      由于秦王朝横征暴敛,戍徭无已,引起百姓强烈不满。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反秦武装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聚集一百多人的队伍,扯起了反秦大旗。后自感身单势孤,难以立足,遂前往留县,准备投靠陈胜部将景驹。在半路上遇到刘邦,两人一见如故。张良多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每每心领神会,言听计从。张良对刘邦心悦诚服,不禁喟然长叹:“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聪颖!”于是,张良改变了投奔景驹的主意,决定跟随刘邦。

      作为谋士,深通韬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谋略的前提,则是要遇到善于纳谏的明主。这次不期而遇,张良转投刘邦,反映了他在纷纭复杂的形势中,具有清醒的头脑和独到的眼光。从此,张良深受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聪明才智有机会得以充分施展。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刘邦从砀山出发,转战洛阳。因南阳太守固守宛城,一时难以攻取。刘邦灭秦心切,打算绕过宛城继续西进,直扑武关。张良认为宛城是秦重要据点,破之则免除后患,越之则贻害无穷。于是向刘邦献策道:“沛公急欲入关,但秦军尚众,依险据守。如不攻下宛城绕道而行,就会陷入强兵在前,宛城在后,腹背受敌,被动挨打的局面,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刘邦恍然大悟,立即偃旗息鼓而还,连夜赶回将宛城团团围困。并依张良计谋施以攻心战术,南阳太守不战而降。

      宛城之捷,既鼓舞了刘邦军士的斗志,也瓦解了秦军的士气。全郡数十城群起效尤,望风而降。南阳本是大郡,刘邦借此机会招兵买马,储备粮草,兵力很快壮大到两万余人。于是乘胜西进,所向披靡。

      刘邦急于灭秦,求胜心切,想亲率所部两万余众,强行攻取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蛲关。蛲关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秦军依蛲山天险,防守严密。张良劝谏道:“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刘邦惟恐项羽大军先入关中,心急如焚,忙问张良应敌之策。张良提出“逢强智取”的妙计:“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只要用点财币就可以收买。您可以派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在四周的山上增设大量军队的旗号,虚张声势,作为疑兵。然后再派郦食其多带珍宝财物去劝诱秦将,事情必可成功。”刘邦认为张良所言很有道理,便依计而行。峣关守将果然献关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秦都咸阳。

      刘邦大喜,立即着手部署军队,准备与秦兵联合西进。张良却以谋略家的深谋远虑,认为不可。张良谏道:“这只不过是峣关的守将想要叛秦,他部下的士卒未必服从。如果士卒不从,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如乘秦兵懈怠之机消灭他们。”于是,刘邦率兵向峣关突然发起攻击,结果秦军大败,刘邦大获全胜。

      前206年10月,刘邦的军队攻占咸阳。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仅仅做了四十六天秦王的子婴眼见义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只好以绳系颈,身着白色葬服,乘素车白马,捧着御玺符节,开城出降。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内的大秦帝国彻底崩溃。

      刘邦进入咸阳后,为秦宫富丽堂皇的建筑,尤其是姿色秀丽的宫女所迷惑,就想留宿秦宫,享受人间快乐。与刘邦一同起兵的部将樊哙劝谏道:“主公是想得天下呢?还是想当富家翁?这些奢侈华丽之物,正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要它何用!请即离此地,还军霸上。”刘邦听了无动于衷。张良却委婉地劝谏道:“秦王暴虐无道,沛公才得以进入咸阳。臣以为,倘若为天下除残去暴,理应布衣素食,率先垂范。现今刚入秦地,就要坐享安乐,此取败之道。况且‘忠言逆耳益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纳樊哙之言。”刘邦听后悚然而悟,还军霸上,封宫安民,约法三章,博得秦民拥护。

      刘邦被项羽立为汉王,领地在巴蜀。刘邦论功行赏,赐给张良金百镒、珠二斗。张良锱珠未取,全部转赠项伯,使其说情于项羽,为刘邦求得汉中之地。汉王就国,又按照张良的建议,烧掉所经过的栈道,表示再没有回到关中的打算,以此麻痹和稳住项羽。后趁虚绕道偷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

      前205年(汉高祖二年)春,刘邦接连收降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魏王豹和殷王卬等五个诸侯,得兵五十六万。同年四月,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攻占彭城后,刘邦被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头脑,不但没有采取恰当的政治、经济措施,反而得意忘形,整日置酒宴会。项羽闻知彭城失陷,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小路火速赶回,急救彭城。刘邦数十万乌合之师难以协调指挥,一经接战便遭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刘邦的父亲和妻子都被俘虏。原先投降刘邦的诸侯王,看到楚强汉弱的形势,也见风使舵,纷纷倒戈,弃汉奔楚。刘邦狼狈出逃,军事上再度遭受重大挫折,形势复又逆转。

      刘邦与张良等数十骑逃至下邑,惊魂未定,万念俱灰。他沮丧地对群臣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立功破楚,我就把关东平分给他。你们看谁行?”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重大策略。他说:“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多次派使者责之以罪。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就对项羽心怀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为此项羽曾令肖公角攻伐他,结果未成。这二人可以利用。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

      刘邦听罢,认为这确是一个以弱制强的妙计,于是派舌辩名臣隋何前往九江,策反九江王英布。接着又遣使联络彭越。同时,再委派韩信率兵北击燕、赵等地,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抄楚军。

      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使刘邦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由于这一决策关系到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成败,是诸多计谋中最为重大的战略决策,被史家浓墨重彩,称誉为“下邑之谋”。事实证明,张良的“下邑之谋”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前204年(汉高祖三年)冬,汉王被楚军围于荥阳,双方久战不决。楚军竭力截断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汉军粮草匮乏,渐渐难撑危机。刘邦询问群臣有何良策。郦食其进言复立六国之后,授予国君印信,以抗强楚。这一“饮鸩止渴”之计,刘邦反觉得很有道理,急忙吩咐郦食其赶制印信,巡行各地行封。

      张良外出归来,知道后立即拜见刘邦。张良惊问道:“这是谁为陛下出的主意?如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刘邦顿时惊慌问道:“为什么?”刘邦正在吃饭,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借箸代筹,连比带划地力陈八言,使刘邦茅塞顿开,以致辍食吐哺,痛骂郦食其道:“臭儒生,几乎坏我大事!”急忙下令,即刻销毁委任六国的印信,避免了历史分裂的重演。为尔后汉王朝的统一,减少了新的割据阻力。这既反映了张良反秦复韩思想的转变,也充分证明,他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谋略家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

      前203年(汉四年)十月,刘邦与项羽决战于广武,被楚军冷箭射中胸膛。在两军对垒、生死决战的关键时刻,主帅伤势的轻重,无疑对战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张良劝刘邦强撑身体检阅军队,以安定军心,迷惑敌军。果然,项羽见刘邦照旧劳师,未敢大举进攻。

      就在刘邦危困之际,韩信平定了齐国,春风得意,遣使刘邦要求代理齐王。刘邦听后怒气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你辅佐,你却要自立为王。”张良深知韩信的重要,如果他辅佐刘邦,刘邦就能战胜项羽;如果他投靠项羽,项羽就会击败刘邦。不等刘邦说完,连忙用脚踢他一下,然后附耳低语:“汉正失利,岂能阻止韩信称王,不如顺势立他为王,使其安心驻守齐国。否则,恐生不测。”刘邦不但聪明绝顶,而且诡谲善变,立即感到先前失言,改口骂道:“大丈夫能平定诸侯,就可以做个真王,何必代理!”刘邦本来就爱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先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

      刘邦派张良带着印绶,去齐地封韩信为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授印齐王,虽然是刘邦对韩信的暂时妥协,但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却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最为关键的一个筹码。当时,项羽也在着力拉拢韩信,劝韩信独霸一方,被韩信拒绝。这又一次证明张良的远见卓识,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不设法稳住韩信,楚汉相争的后果就难以设想。对此,东汉荀悦曾有一句极为中肯的评价:“取非其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

      稳住韩信以后,使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汉对楚已逐渐形成合围之势。韩信据齐地不断袭击楚军,彭越又屡次从梁地出兵,断绝楚军的粮道。楚军兵疲粮竭,项羽无奈,终于送回了被扣押的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儿女,与刘邦讲和。双方商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立约解甲归国,各不相犯。项羽如约拔营东归,向彭城而去。刘邦也欲引兵西归汉中。

      在这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张良以一个政治家和谋略家的深邃眼光,看出了项羽腹背受敌、捉襟见肘的处境,便谏汉王道:“如今汉据天下三分有二,此时正是灭楚的有利时机,宜猛追穷寇,毕其功于此举。否则放楚东归,如放虎归山,必将遗患无穷。”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亲率大军追击项羽,并令韩信、彭越合围项羽。

      刘邦率大军追击楚军至固陵,却迟迟没有等来韩信、彭越所率的援兵,结果惨遭失败。刘邦躲在固陵的壁垒中,不胜焦躁,便问身边的张良:“他们为什么没有如期前来?”此时,张良对韩、彭的心思早已了然于心,对应之策也已思谋成熟,见刘邦询问,便忙答道:“楚兵既将灭亡,韩信、彭越虽已受封为王,却没有确定的疆界。二人此次不来赴约,原因正在于此。陛下若能与之共分天下,当可立招二将。否则最终成败,尚不可知。”刘邦一心要解燃眉之急,便依张良之计,把陈地以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封梁王彭越。两个月后,韩、彭果然派兵来援。

      汉军各路兵马陆续会集垓下(今安徽灵璧沱河北岸),韩信先用“十面埋伏”之计围困项羽于垓下,继而又用“四面楚歌”之计瓦解了敌兵士气,终于打败项羽,迫其别姬自刎。至此,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彻底胜利而告终结。

      国基初奠,在何地建都,是关系到国运盛衰存亡的重要决策。起初,汉高祖刘邦想长期定都洛阳。是年五月,谋臣娄敬奉命戍边陇西,途经洛阳,叩见刘邦,力劝定都关中。刘邦左右大臣多数为关东人,皆眷恋故土,劝刘邦定都洛阳。

      刘邦犹豫不决,询问张良。张良盛赞娄敬的真知灼见,并力数利弊,有力地反驳了定都洛阳的主张。张良认为:“洛阳虽有成皋、崤山、渑池、黄河、洛水等优势,但中间地区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且土地贫瘠,易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至于关中,左有险要的崤关、函谷关可以仰仗,右有沃野千里的陇、蜀可以依托,南有资源富饶之巴蜀,北有养兵牧马之胡苑,南北西三面据险而守,独以东边一面控制诸侯。如天下安定,黄河、渭水可运各方物资以供京城之需;如诸侯叛乱,军队则可顺流而下,军需物资亦可利用水运补给。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与娄敬可谓英雄所见略同,但娄敬人微言轻,不足以力排众议。而张良素孚重望,问题分析精当,道理讲得透彻,群臣心悦诚服。刘邦更是一向信赖张良,便频频点头称善。于是立即起驾西行,建都长安。

      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后,大宴群臣。席间,刘邦对诸位大臣说:“我之所以取得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原因何在?望群臣畅所欲言。”大家说了许多意见,刘邦均不以为然。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中之杰。我能量才使用,这才是我之所以得天下的真正原因。而项羽有一范增不能用,所以为我击败。”群臣听了都肃然起敬。刘邦在总结胜利的原因时,把大智大勇、有胆有识的谋略家张良列为“三杰”之首,足以说明张良在灭秦破楚兴汉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刘邦心目中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功成身退,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前186年(汉高后二年)去世,谥号文成。“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为人之臣,如果才智、能力和功劳都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他的性命也就难保。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一代战神韩信被吕后捶杀在长乐宫里。下智谋利,中智谋位,上智谋身。同为汉初三杰,韩信的悲惨结局,也进而证明张良的智谋,实乃千古一人。行文至此,笔者不胜感慨,咏《叹古》一首:

      英雄从来是强梁,败者为寇成者王。

      可为刘三划奇策,不与汉王共庙堂。

      兔死狗烹帝王术,世上最毒数人皇。

      功成身退逍遥游,韩信悔不学张良。

      万年江山常易主,兴亡百姓是羔羊。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良的谋略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gushi/zlgs/24328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夏黎夏黎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0
      • 获得积分:226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