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故事大全历史故事
文章内容页

淮之湄与陆放翁,一场跨越九百年的文化对话

  • 作者:杨道文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9 17:00:00
  • 阅读0
  •   公元1125年冬,淮河之滨,一艘官船静泊于苍茫水雾间。婴孩啼哭,穿云裂帛,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辰之一陆游开启了他传奇的人生旅程。九百年后,历史的尘埃渐渐落定,我们回望这位爱国诗人与淮南的血脉联结,不仅是在追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地理往事,更是在探寻中华文明基因的传承密码。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时代语境下,深入挖掘陆游的淮南情结,不仅是对地方文化根脉的当代激活,更是提振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战略选择。陆游与淮南,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地理归属,而是成为了中华文化血脉中,一段永恒的诗意栖居。

      一、淮水之滨的文化胎记:陆游精神原乡的立体建构

      陆游,这位南宋爱国诗人,其生命伊始便与淮南大地紧密相连,这片土地孕育出的山川灵气、人文底蕴、悄然融入他的血脉,化作日后笔端喷涌的才情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据考证,诗人自述“生於淮上”,在淮河寿春至颍口段岸边的官船上,他第一次睁开清纯的眼眸,看这混沌世界。这片被他自称为“淮之湄”的土地于他而言并非过客,随着官船泊岸,幼小的生命足迹便踏过市井。这里是他的孕育之地,也是他襁褓之中感知的一方热土。当他长成以后,无论身在何处,淮南的山山水水都是他难以割舍的守望。从北宋入南宋,伴随着王朝命运的起伏,陆游颠沛流离。而淮南,在陆游的精神世界刻下三重文化胎记。

      地理空间的文化浸润。淮南的山川形胜构成了陆游最初的生命体验。宋代的淮南,坐拥“南北寿州”,淮河北岸的寿州(下蔡县故城)为州治所在,淝水岸畔的寿州(寿春城)写满人间烟火。也许,后周南唐之战摧折了寿州城垣;也许,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入跸下蔡,下蔡城蓬筚生辉。从此,这里便成为州治,直至北宋末年。南北寿州的城市格局,让往来于淮之湄的迁客骚人诗兴大发。苏东坡《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的千古诗句写尽淮水苍茫。襁褓中的陆游或许不了解这些人物过往,八公山的苍翠、淮河的奔涌、寿春城的雄浑,硖石山的伟岸,这些地理符号在诗人笔下反复浮现。《望江道中》“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的悲情,《晚泊》“晚潮又泊淮南岸,落日啼鸦戍堞空”的悠远,无不印证着地理空间对诗人审美感知的塑造。这种空间记忆经过艺术转化,升华为永恒的文化意象,使淮南成为陆游诗文中独特的地理坐标。

      历史记忆的精神传承。陆游家族与淮南的渊源可追溯至北宋末年。其父陆宰任淮南西路提举常平,后迁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家族命运与淮南兴衰紧密相连。提举常平,这是王安石变法以后设立的主管地方仓廪事务机构。北宋初期设淮南路,治所在扬州,后期分为东西两路,淮南西路治所在寿州。陆宰在淮西为官十多年,丢官后又寓居寿春数年,陆游在这里出生无可厚非,靖康之变的仓惶,陆游便是金人入侵以及州治南迁的见证。陆游在《家世旧闻》中记载的父亲陆宰为南唐名将刘仁赡建庙往事,不仅是家族记忆的书写,更是淮南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这种历史记忆的代际传递,在诗人心中播下了“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种子,使其日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爱国情怀有了历史纵深。

      战乱记忆的人格淬炼。靖康之变的烽火中,陆游随家南迁寿春,亲历“烽火连三月”的颠沛流离。刚刚牙牙学步的陆游,在惊惧之中一路南逃,《三山杜门作歌》中“淮边夜闻贼马嘶,跳去不待鸡号旦”就明确记载了他幼年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在诗人心灵刻下永恒伤痕,却也完成了其人格的淬炼。长大成人后的陆游一直心怀报国之志,也曾沙场戍守,鏖兵边塞。然而,与许多立志收复中原的热血男儿一样,最终空负一腔报国热情而心存悲怆。“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当其时,置生死于度外,豪情万丈,何等洒脱!而“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尽显其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懑。战场的金戈铁马、百姓的流离失所,都化作《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悲怆,这种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的情怀,正是淮南战乱记忆赋予诗人的精神财富。

      二、文旅融合的破局之道:陆游文化的当代价值转化

      众所周知,淮南文旅资源丰富,去年武王墩楚墓科学考古挖掘火爆出圈,今年在淮南拍摄的电视剧《六姊妹》热播热议,淮南这座四线小城在全国实现了“一城双响”,也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热游的焦点,《六姊妹》拍摄地九龙岗及周边旅游景点一直人流如潮。在文旅产业从“资源驱动”向“创意驱动”转型的今天,淮南作为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诞生地,应当以陆游诞辰900周年为契机,挖掘陆游文化,为淮南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独特的价值转换支点,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拼贴,而是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深度开发模式,从而在全国再次实现“一城三响”。

      文化地标的场景重构。寿州古城是全国知名的宋城,确没有相应的文化地标。后周南唐之战是开启宋代历史的序曲,刘仁赡与赵匡胤的对垒与斗智,前后三年的攻守战事,应该有其相应的文化活态,现仅以寿州大鼓的形式进行演绎显然是不够的。而宋末,战乱中的陆游诞于寿州城外、官船之上的故事,同样可以打动众人。以陆游出生地为核心,在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寿春镇周边打造“淮上放翁文化园”。通过考古发现与文献互证,复原宋代官船场景,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再现诗人诞生时刻的历史瞬间,亦可通过舞台艺术再现陆游波澜壮阔的一生,凸显其在淮南的成长片段,以沉浸式表演打动观众心灵,让游客在观赏剧目时,穿越时空壁垒,与古人共鸣。在园内建设“淮南诗路”数字体验馆,将陆游诗作中的淮南意象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让游客在“淮山点点”的诗意空间中完成文化朝圣。

      研学旅行的课程开发。设计“陆游精神成长之旅”研学线路,将寿春古城、硖石岛、八公山、安丰塘、正阳关等文化节点串联成线。在文化园内建没“放翁诗词创作工作坊”,通过开发陆游诗词诵读、诗词楹联书写、古法装帧系列体验等互动项目,让青少年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治学精神。这种教育场景的创新,即实现了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跨越,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文创产业的IP孵化。以陆游诗词为核心,活化非遗、文旅、艺术等IP资源,利用元宇宙概念设计,在文化园内开发“放翁家宴”主题餐饮、“铁马冰河”文创雪糕、“家祭告翁”数字藏品等系列产品。以陆游诗词、形象为灵感源泉,设计精美手账、特色纪念品、文化衫等文创产品,不仅丰富旅游消费体验,更使游客将淮南的文化记忆带往四方。特别是结合淮南豆腐文化,打造“淮南豆腐宴与陆游诗词”文化套餐,让传统文化在味觉记忆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这种IP运营模式,既拓展了文旅产业链,也构建了文化消费的新场景。

      三、精神谱系的当代延续:从文化自信到城市品格的重塑

      陆游一生,以笔为剑,纵情山河,其作品饱含家国天下的担当、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跨越岁月仍熠熠生辉。当我们细细品味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滚烫的赤子之心,能唤起每一位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在当今时代,深入挖掘并宣扬陆游文化,是向世人展示中华文化瑰宝的绝佳窗口。陆游文化对淮南的价值,最终要落脚到城市精神的重塑与文化自信的提振。这种提振不是简单的文化复古,而是要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地域文化认同的强化。建议淮南文旅等部门牵头,与陆游家乡绍兴市相关部门联动,通过开展“陆游与淮南”系列学术研讨、专题征文、纪录片拍摄、实景演出,构建完整的文化叙事体系;住建部门牵头,在城市建设中有机植入陆游元素,如打造和命名“放翁路”“务观路”“陆游大道”“淮南陆游诗廊”“陆游文化公园”等文化地标,让陆游精神成为可触可感的城市肌理。这种文化符号的视觉化呈现,能够持续强化市民的文化认同感。

      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建议市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将陆游诗词中的爱国情怀转化为驻淮高校、全市中小学生现代德育资源。开发“放翁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主题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南宋历史场景,让青少年在“身临其境”中不但能理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内核,还能体验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感悟。这种教育方式的革新,使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传统说教模式,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城市精神品格的重塑。重点提炼陆游“刚健笃实”的文化品格,塑造淮南“诗剑风流”的城市气质。党委宣传部门牵头,通过成立安徽省陆游文化研究会、举办“中国·淮南陆游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放翁杯”全球诗词大赛等高端文化活动,与正在构建的“淮楚文化”品牌、打造楚汉文化文化旅游核心区等文旅发展战略相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这种精神品格的重塑,既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和淮河文化的创新诠释。

      站在陆游诞辰九百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诗人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如何穿越千年风霜,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淮南对陆游文化的研究与开发,不应止于文旅项目的简单叠加,而要构建起从文化记忆到精神认同、从资源转化到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这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陆游与淮南的文化联结,将陆游的爱国情怀、文学成就、人生哲学,与淮南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有机融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我们要让陆游文化不仅仅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图书馆里的古籍,更要让它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的精神食粮。

      当淮河的波涛依旧拍打着历史的堤岸,陆游笔下的“淮之湄”正以新的文化姿态,讲述着中华文明基因传承的永恒故事。这或许正是对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最好的当代诠释——文化的传承从不是偶然,而是我们这个时代对文明基因的主动接续与创造性发展,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审核人:雨祺】

        标题:淮之湄与陆放翁,一场跨越九百年的文化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gushi/zlgs/24371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