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一座城•一本书•一个人

  • 作者:刘斌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9 17:01:30
  • 阅读0
  •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去安庆,论感受,颇有些失望。因为我看到的与曾经读到的安庆实在相距太远。这座既是长江沿岸的重镇又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安庆,这样的兼具时空优势、有过太多风云际会的所在,一些本该看到的东西没看到。至于这些东西是什么,当时乃至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没捋出头绪。而当前不久读到一本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本书就是陈钧成先生的《宜城往事》。

      这是一本重在打捞或者钩沉那些被时光淹没了的老安庆的人物故事、风俗习惯与世道人情的书,故名之为“宜城往事”。这本书的特点一是内容极其丰富,全书围绕着宜城,为十五章,分别是“安庆民俗、老安庆七十二行、漫谈老安庆地名及建筑、老安庆用物、老安庆钱币、老安庆宗教及鬼神文化、民间曲艺、老安庆饮食文化、江湖旧闻、旧军队、政府、事件回顾、老安庆的格词、契据及口头话、沦陷时期回忆、我的家族往事、往事剪影”。另外还有“附一父亲的怀念,附二作者陈钧成年谱”。可以说几乎涵盖了老安庆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如此,每一章里还细分诸多小节。读罢的感受是仿佛陈钧成这个老人恨不得将老安庆掰开来,揉碎了,一股脑地塞进读者的心中。

      比如在“老安庆的婚姻风俗”里,作者写道:安庆旧时男女婚嫁,从求婚到完婚,讲究“五世其昌,六礼告成”。所谓“五世其昌”的成语出自《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原指陈国公子敬仲的后代在齐国五代后昌盛,后演变为对新婚夫妇子孙繁盛的祝福。而“六礼告成”,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应征,请期,迎亲这六个流程完成,即为“六礼告成”。比如“请期”,作者写道:“男家择定迎娶日期,下帖征求女方意见。内用红纸毛笔写道:‘谨詹。国历某年某月某日,结婚大吉。忝眷教弟某某率子某某拜请。’红纸封套写‘预报佳期’”。而女方见帖如无其他意见,则回帖写‘谨遵。佳期,忝眷教弟某某,携室某氏拜上’,外纸封壳面写‘乐成嘉礼’四字。”老安庆人婚事的认真与讲究跃然纸上,而在看似繁琐的仪式里,是老安庆人对婚姻这一人生大事持有的一种神圣与礼敬之心,对自己的终身伴侣的感恩与珍重之情。

      又比如丧事的习俗,则有“烧轿马”“穿老衣”“挽联”“路祭”“点主”“啓水”“守孝之年”“登门谢孝”“戴孝过家门”“讣告与讣闻”“厝基”“供灵”等。像所谓的“啓水”,即是死者入棺时,由孝子到塘边或井边,啓一碗清水,在死者眼的四周擦抹一下。据说死者在阴阳相接处,经过一段幽黑道路,没有亮光。而啓水之后,抹亮眼睛,借助阳间一丝光亮,亡灵好走完这一段幽黑之路。而“登门谢孝”一节里,作者写道:“我六岁丧父,按俗,事毕之后,对帮助及送礼之家,必须登门谢孝。我年幼,由安庆棉花业工会的操老爹背着挨家致谢!但我身穿孝衣,不能进门,只在门外距大门几步站着,由操老爹持谢帖进去,马上就出来,接着再走第二家。”这些自然是有着“死者为大”的尊严和体面,却也有着人之为人的那种深情与怀念,那种尽心与周到,无论其生,无论其死。

      书中还写了老安庆的一些地名与建筑,像安徽八府九州、抚台衙门、布政使司、道台衙门;像倒爬狮、状元府及传说、吴越街的形成、双莲寺的来历、龙门口、谕碑亭、阵风塔等等。比如在“安庆城的门”中,作者写道:“安庆城始建于南宋,迄今700余年……据《建康志》载,城周十三里,高二丈广七尺,余阙又将城增高到两丈六尺,并把城东西北三面挖了护城壕。此后,明洪武、嘉靖、天启、崇祯和清代顺治、康熙、乾隆、嘉庆、同治年间,历代都加以修葺,城门时有变迁。主城共有五门。东门叫枞阳门,内门城额上有石刻‘枞阳门’三字。门外围一道月形子城,侧有一小门供人出入。民国初久雨城塌遂废。小南门叫康济门,门内楣阁上有‘江国风清’四字,大南门叫盛唐门,后改为镇海门,门内有‘海门天柱’四字。西门叫正观门,又叫八卦门,北门叫集贤门。”而在“倒爬狮”一节里,作者介绍道:“现在的国货街,西段原是倒爬狮街,东段叫四牌楼西街。1919年安庆为声援‘五四’运动举行罢市罢课,进行抵制日货,在四牌楼西街和倒爬狮一带,设立国货专卖。后来为纪念这一爱国行动,把这两条街名改为国货街。原倒扒狮子街,旧有白石牌坊一座,两旁石柱东西两侧,各有石狮向下扒,因以街名。”现在这些建筑有的幸存下来,但换了名称;有的则早已毁坏,不见踪迹。但此刻它们借助陈钧成先生的笔,又浮现在人们的面前,呈现出当年老安庆的城市格局、环境氛围和历史沿革轨迹。宛然重逢了一个久别的故人,勾起诸多的记忆,又沉入曾经的岁月、故事和情境。

      除此之外,书中还写了“老安庆用物”,诸如“洋火、洋肥皂、洋伞、洋钉、洋毛巾”“茶具”“牙粉”“香云纱”“背梢码子”“钱板”等;还有“老安庆的钱币”,诸如“元宝”“缗钱”“汪伪储币”“日军用手票”等;在“老安庆宗教及鬼神文化”中,则有“老安庆的道教”“供大仙”“抬狗求雨”“城隍下位”等内容。而在“民间曲艺”中则有“老安庆黄梅戏演出见闻”“黄梅戏《小辞店》”“跳加官”“说书”等。这些文字,很容易把人们带进曾经的安庆,仿佛又穿行于闹市之中,流连在人烟稠密、市声喧腾的街巷,琳琅满目的是各色门店招牌与杂货,充耳皆是老安庆人风趣诙谐的土话俗语。而在“老安庆的饮食文化”中,作者写到了老安庆的酒席、江鲜、侉饼、三层楼包子、月饼、滚叠元宵等美食。书中还特别写了当时的食品包装:如“二、三十年代,小食品全用荷叶、标草、纸类包装。”诸如买盐、豆瓣酱或者酱菜,“无不用荷叶包成立体三角形,外用一根标草固定,拎起来可以拿走”。而像买糕点,店家则会用“一张纸,包成船形,外加一条红纸”。这些包装在今天看来,未免简陋,但在当时却自是老安庆人生活日常的一种精致、讲究与用心,其对己如此,对人亦如此。

      而在“老安庆七十二行”里,陈钧成介绍了老安庆的商业门规,商业祖师爷是谁,店家招牌有何讲究,坐商与行商的区别。其中,比较详细地写了学徒的情况,如学徒的时间,待遇,早晚的工作,老板立下的各种规矩等等。特别有意思的是一种“坐首席”的商业行规。一般来说,平时请客吃饭坐首席,是一种受尊敬的体现。而在商界,正月上七这天,老板请店员会餐,如果谁被请坐首席,就意味着被炒鱿鱼。辞退员工,对于在竞争中图生存的商家来说,自是难免。但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却见出商家的心地与品性。像书中这种辞退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不失委婉而得体的方式。此外,书中介绍了多种行业,像报关行、荐头行、地保、典当行等等。有些行当是人们熟悉的,像警察、司机、更夫。有些则是闻所未闻,甚至是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像帮哭、运垃圾、摸臭。特别是摸臭,当时人们如厕是蹲缸,人遇到内急,匆忙中解带脱裤时不慎将银元铜币掉进粪缸。这就需要摸臭的人。作者是这样写的,摸臭的人“带一只蒲毯,坦着右臂跪在石板上,伸手在缸内摸捞。如果摸到一块银元,可以供十天生机”。这些行业的介绍,使人大致了解了老安庆人百工劳作的情况,就是在近百年动荡的非常时期,他们依然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勤勉不辍。哪怕为生计不得不摸臭,那也是靠自身劳动养家。老安庆人生存艰辛如此,其坚韧刚毅与清白亦如此。

      上述的这些,陈钧成先生分章分节逐条道来,其辛劳自不必说。而他还是在身患绝症的情况下,顽强坚持,拼尽全力书稿。诚如安庆籍文化学者苍耳在序中赞叹的那样,一个即将告别世界的老人,“在他最需要关怀的时候,他把关怀给了这座生养他的古城,以及后辈们”。而老人的儿子陈大联先生这样说,父亲之所以“以惊人的记忆力,让这一切一桩一桩再现,一件一件还原,就是要系统地介绍老安庆社会的方方面面,告诉我们过去安徽老首府的安庆人是怎么生活的”。是的,这就是安庆的过去。过去是什么?西班牙历史学家奥特伽▪伽赛特在《历史是一个体系》中这样说过:“过去并不远在它所发生的那个日子里,而是就在这里、在我的身上。过去就是我。”是的,过去就是人的一切。试想,一个没有安庆过去的人,还能称之为安庆人吗?同理,一个没有中国过去的人,还叫中国人吗?在这个意义上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篡改、扭曲或删除国家过去的人,其行迹近乎卖国。诚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无知就是恶。刻意制造这样的无知,就是罪大恶极,是邪恶。而明知这一切,却对之麻木漠视则是一种平庸之恶,是灵魂与良知堕落的阴险与丑恶。

      这本书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以作者私人的视角来记述,这样的视角可贵之处在于,一是有别于正史的宏大叙事,那种过于着眼于国家民族的历史叙事,而是将关注点落在自己和如自己一样的小人物身上,写自己看到的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二是,避免了从现成的历史理念出发去处理史实,而是本着忠于历史事实,尽可能回到历史的现场去钩沉、发现与感知,再回到当下来比较、反思和发声,表达一己真实独到的历史体验和历史认知。

      在“安庆抗战沦陷时期见闻”一节,除了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和表现人民抗日决心和信心之外,还记录了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如在写到七七事变后,为了防止敌人空袭,安庆很快成立了防空委员会。在省立图书馆还开设了二十多个展览室,展出防空图片、模型、预防方法等一些列防空知识。还有挖防空洞,为防止敌人识别地面目标,政府号召百姓将房屋涂成灰色,每户门前备有一口水缸、一包黄沙以备被敌机轰炸时急救之用等等。而在写我军民抗击日寇事迹中,作者在真实地记录了国军两次对日军的袭击战的同时,还记录了安庆百姓奋起杀敌的英勇事迹,比如许氏两兄弟见到三个日军企图强暴妹妹时,习过武术的他俩操起菜刀一下子将这三个日军杀死了。除此之外,作者还记述了伪军在抗战中的变化和表现。上述国军袭击日军,就是伪军给带的路。文章写道:“伪军士兵是中国人,多有爱国心,经常与鬼子发生冲突厮打。”其中一个例子是一九四一年五月间,双方为打水发生的械斗。文中写道:“建国军(即伪军)人多,解下皮带朝着鬼子头上就打,打得鬼子到处乱跑。”伪军将巷子两头堵死,打得鬼子抱头乱窜。而在打过之后,这些伪军回到营里,马上架起机枪,严阵以待。这全然不同于我们惯常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看到的伪军那一副任人宰割的奴才样。与此同时,作者还写了抗战时期的一些特殊的经历。像在大别山虽“处于日寇封锁四面包围之中,仍然安定有序,生活用品,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不缺,香烟、火柴、煤油、白糖、猪牛羊肉,应有尽有,当时没有汽车装运,全凭肩挑,从沦陷区及四面八方运来。”通过这样一些细节,作者展现出一个民族顽强的斗志与不屈不挠的生存韧性。正如文中写道的那样:“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同年冬,日军铁蹄就踏入我省境内,逐步向全省延伸,日军侵入我省,也仅限于一城一镇和一些主要交通线,其余辽阔四野,他没有足够兵力去占领,除被日军占领的城镇,大部分都成我方游击区。因此,我们虽丢失了城镇,但大片土地仍在我们手里,还在行使政权。”

      上述的一切无疑是很宝贵的,而更加独特和富有魅力的,是这本书中关于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记述。陈钧成先生其实是一个很有天分和禀赋的人,这从他的这本奇特的书可以看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连认字都很稀少,遑论写作一本数十万字的书。而从书中收集的他的书法作品以及书中流露出的对史实的辨析见识更可见一斑。而这样的人生逢那样的时代,自然平添了几分令人感叹的传奇与曲折色彩。本书的编者、他的儿子陈大联这样概括陈钧成的一生:“人一生都是一本书,只是命运对父亲很苛刻,抽走了书中快乐章节,让他人生在崎岖山道上一路奔波。父亲虽生于商贾门户,但六岁丧父,后又遭遇日寇侵华,家道衰落,少小出外流亡。干过小职员、上过军校当过兵,在乱世硝烟中捡回一条命。和平时期又因政治牵连身陷囹圄,丢了机关差事,最后在一家集体单位成为另类分子,大半生都穷困潦倒。”在这本书中,我们读到陈钧成先生的早年读过小学和私塾,少年时期先后在几家商行当学徒的情形;也读到他青年时,为谋生计,先后到霍邱、淮南、寿县、界首、南京等地求职的所见所闻所感。还读到他参加国军参加抗战和解放战争后国军溃败时的仓惶景象。更读到他满怀憧憬进入人民革命大学学习和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以及被开除,进监狱,接受改造和多次被批斗的痛苦、无奈、愤懑和抗争。可以说,这是他的个人史,却也是安庆这座城近百年风云变幻史,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史。而由于是以私人视角书写的个人的亲身经历,其中个体生命的种种遭际与境遇,个体与时代、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不同身份来历的人之间的交往,其中的微妙感受与丰富的情感变化,诸多人性因缘的纠缠,无不呈现出极其生动鲜活的特质与辗转跌宕的魅力。

      书中特别令人感动的是记述了陈钧成多次救人的事迹和意欲两次舍命抗争的经过。

      从1951年到1961年十年间,陈钧成先后五次从水里将频临死亡的落水者救出来。这些被救者有因偶然不慎落入水中的,也有因遭遇挫折绝望轻生的。一个人一连五次面临人落水的险境,且多为素昧平生的人,每一次都能不假思索挺身而出援手相救助,这是多么难能可贵!那还是在一个不说人人自危,至少是人与人严重缺乏信任更缺乏关爱的艰难怪诞的年代。何况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多次被命运摧残、折磨甚至被列入“清理对象”而剥夺了人基本的生存权利的人身上。尤其是这样的救助者他本人还不会水。这是什么?这就是最真实、最本真的人性,是人之为人任何时候、任何磨难也不可磨损或褫夺的善良之人的本来的天性。相形之下,回过头再看历史加于陈钧成身上的种种,尤其是他颠沛流离、辗转挣扎的遭际,更让人对那段历史不得不进行反思与诘问。

      两次意欲舍命抗争,第一次是见于“往事剪影”中的“撤离秦皇岛”一节,时为1948年冬。当时陈钧成所在的国军在秦皇岛守卫连接海陆的军事补给线。11月下旬一个傍晚,秦皇岛岸边一些军人突然开始集合上了登陆艇。陈钧成和一些军人也准备上艇,但遇到几个少校军官的阻拦。在这生死关头,陈钧成带头,高举手榴弹,冲上了登陆艇,得以顺利撤出战场。另一次是见于陈大联写的“父亲的怀念”一文。十年动乱中,陈钧成又沦为单位里整批的对象,经常遭人喝斥和羞辱,被发配到仓库里拉板车运送水果。一些势利小人,丧失做人的底线,整人无所不用其极。陈钧成被折磨羞辱得实在忍无可忍,一狠心准备让那几个整他的恶人付出血的代价。可当他回到家看见煤油灯下幼小的孩子们,才慢慢压住心中的愤恨和怒火。两次抗争,一次是以死抗争,死里求生;一次意欲鱼死网破、同归于尽,却最终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些不仅揭示了不同时代的某些时代本质,更揭示了不同时代里不同的人性的变化与扭曲。

      正是基于这样真实的人生经历和真诚的私人视角,使得上述的内容真实地还原了当年的历史事实,也使得这些历史事实具有了有别于正史那种宏大叙事的微历史化的表达。这一点苍耳先生在书的序中有了详尽而准确地阐述。而我想在这里强调的是,这些史述不仅还原了一座城的真实历史和一个人的曲折辛酸的经历,更因为其中的深厚情感、深邃的思考和锐利的见识,不独使得陈钧成这个老人重新在书中复活起来,更使得这一切成为了值得人们怀念、敬重与不断研究的“历史的个体”。的确,历史主要是研究人的,但是在人的生活中,并不是一切事物都对历史具有同样意义。德国历史学家亨利希▪李凯尔特就指出:“历史的个体恰恰是因其与众不同之处才对众人是重要的。谁要是认为只有一般事物而永远不会是个别事物才具有一般意义,谁就忽视了这样的事实:那些最具一般意义的价值恰恰能够寓于绝对个别的和绝对独特的事物之中。”而“假如没有这种价值联系,那么我们对人类历史生活中的个性差异,就像对海上的波浪或风中的树叶那样漠不关心。”是的,关键就在上述的一切与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紧密的价值联系。这价值是什么?在我以为就是人之为人最为珍贵的良知,而“历史惟良知而已”!

    【审核人:雨祺】

        标题:一座城•一本书•一个人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aiqingzheli/24372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