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读书感悟
文章内容页

评黄其龙《在滩涂上沉睡》

  • 作者:赵桐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8 19:42:28
  • 阅读0
  •   黄其龙的散文《在滩涂上沉睡》,讲述了作者前往北海红树林寻觅并观察中华鲎的故事,并以此为起点,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与态度。

      几千年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在变化之中:从远古时期人类依附于自然进行采集狩猎,到农业革命人类初步改造自然,再到工业革命人类试图征服并控制自然,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加剧,直到如今,我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当如何?面对这个问题,黄其龙在散文中,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散文中,中华鲎这一意象实质上是自然界的象征,中华鲎的命运就是自然界的命运:人类对其征服、猎杀与利用,却又大肆破坏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破坏自然——这也正是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所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人们意识到了如此做法的危害,开始采取各种行动保护中华鲎,保护自然。

      但行动的改变从来不是终点,只有转变人类自我的、偏狭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出路。作者显然有这样的思考,在黄其龙的笔下,中华鲎不再是人类的附庸,也不再依赖于人类的保护,而是一种与人类同宗同源的、独立的生物。它们有着独属于自己的智慧:面对外在世界的喧嚣与变化,它们选择蔑视,选择在滩涂上沉睡,就像文中所写:“我们以为很漫长的那些时期和那些事件,在它的时间里,都是惶急的、坐立不安的、匆匆的,都仿佛闹剧般可笑。”由此,中华鲎之于作者,自然之于人类,不再是被观察、被分析的附属,而是需要被尊重、被静观、被聆听的平等存在。而这也恰是这篇散文的独到之处,它避开了人类中心主义,真正做到了对自然尊重且平等的书写,就像庄子在《齐物论》里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在文章中,人与中华鲎本就共生,人类不再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回归到了一种平等、无分的状态之中。

      “沉睡”是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意象,意蕴极深。对于中华鲎而言,沉睡不仅是它们对于人类猎杀的无奈退守,也是对于人类破坏自然的最大的蔑视,更是对于未来人类转变的蛰伏与等待。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自诩“清醒”的人类,人类渴望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对自然有着无休止的掌控欲,结果确是破坏了自然,造成了众多生物的悲剧命运,同时也给人类自己带来了许多灾难,“清醒”变成了妄动。一睡一醒,沉睡的中华鲎安稳度过了亿万年,清醒的人类却在几千年间受尽了磨难。人类与自然之间,究竟谁才是真的清醒,谁又是真的沉睡了呢?

      不过,文章并未一味批判,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在文章中,从孩子对中华鲎的好奇,到母亲和工作人员的教导,从昔日将中华鲎制成水瓢的民俗、猎杀中华鲎制成试剂,到如今人们开始悔悟与保护,都在展示着人类思想与行动上的转变。文中中华鲎所生活的红树林的模样,正是这个转变的结果:“绿肥肥的红树林,触角伸到远处的沙滩。沙滩出去数百米,是深蓝色的海,海与天纠缠在日光下,呈现一片亮白的蓝。……挨挨挤挤,密密匝匝的绿,繁复的绿,莽荡的绿,一阵风吹来,绿浪呼呼地响,声势浩大,惊心动魄。”

      文章的最后写道:“彼时它满堂子孙,在这片红树林里觅食、撒欢,热热闹闹的,它也无须再做那个有惊无险的梦了。”这是作者对于未来生态的期许。也许,当我们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我与偏狭的美梦,不再沉睡,而是选择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做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么,中华鲎也就会从沉睡的梦中醒来,“见一个物种不再需要运气”也将不再是人类的美梦了。

    【审核人:雨祺】

        标题:评黄其龙《在滩涂上沉睡》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aiqingzheli/243624.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淡烟霏萌淡烟霏萌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