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家喻户晓、传颂不衰,孙悟空仗着一双能洞穿三界虚实的火眼金睛,手握威力绝伦、令三界震颤的金箍棒,再加上令人惊叹的“七十二变”,上天入地畅行无阻,降妖除魔威风凛凛。可即便如此神通广大,却依旧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还时常被唐僧口中的紧箍咒拿捏得死死的。唐僧紧箍咒一念,悟空顿时头疼欲裂,只能乖乖臣服,听从教诲。
把目光投向当下的基层一线,笔者也曾有过切肤之痛(曾兼任过几年某市市委常委):基层干部根本没有悟空火眼金睛,没有可大可小的金箍棒,更没有悟空那般神奇超凡的本领,头顶上却实实在在地被一层又一层无比沉重的“紧箍咒”紧紧束缚着,无数个唐僧不知何时就会念起咒语,基层干部被勒得苦不堪言,深陷无力与疲惫的泥沼。
乱象纷扰:多重“紧箍咒”下的基层困境
如今,基层工作者仿佛置身于一场狂风暴雨的中心,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恰似唐僧念咒般的重压。上级部门部署任务时,常常祭出“既要、又要、还要” 的三连招,既要效益,又要质量,还要速度,满心满眼追求短时期内全方位开花、多领域突破。
就拿乡村振兴来说,产业发展板块,急切盼着短期内硕果累累,恨不得刚播下的种子立马长成参天大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盼着一夜之间乡村旧貌换新颜,道路瞬间平坦宽阔、水电供应稳如泰山;乡村文明建设更是要求同步起跑、并驾齐驱,迅速绽放夺目光彩,仿佛期待基层干部有神奇魔法,手指轻点,就能变出令人向往的“美丽乡村”。这般多头并进、纷繁复杂的指令如汹涌潮水般涌来,基层干部们顿时手忙脚乱,有限的精力被切割得七零八落,恰似孙悟空同时遭受不同方向、不同节奏的咒语折磨,完全迷失在任务“迷宫”之中,根本分不清主次先后,不知该率先顾及哪一方面。
而与之相伴的是,各类检查、考核更是如影随形,频繁程度丝毫不亚于紧箍咒的骤然收紧。今日,这个部门浩浩荡荡前来,逐一核查资料是否翔实完备、无懈可击;明日,那个单位接踵而至,拿着放大镜审视政策落实是否精准到位、不差分毫,形式上的“留痕”要求更是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层出不穷、应接不暇。
基层干部们为了应付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检查浪潮,被迫一头扎进文山会海,耗费大量心血与精力,整理出一摞摞看似精美华丽、实则空洞无物的台账。如此一来,真正能腾出手来为群众排忧解难、真抓实干办实事的宝贵时间被大幅挤占,不知不觉就陷入了“为检查而工作”的荒诞泥沼,彻底背离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与使命。而在考核标准上也是“既要、又要、还要”,既要面面俱到,又要创新快跑,还要守住程序规范,否则,就可能被问责。
与此同时,群众诉求的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也如同一块沉甸甸的巨石,重重压在基层干部的心头上,成为一道难以挣脱的“紧箍咒”。随着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节节攀升。从寻觅稳定可靠的就业机会,到渴望子女享受优质高端的教育资源;从期盼居住环境彻底整治提升,变得整洁优美、宜居宜业,到憧憬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但凡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群众无一不第一时间找到基层干部,满心期待他们能“主持公道”、排忧解难。然而,一旦处理过程稍有延迟卡顿,或者最终结果未能达到群众心中的预期,批评指责之声、抱怨不满之语便会如潮水般汹涌袭来。基层干部夹在中间,满心委屈却又无处倾诉,只能默默咽下苦涩,咬着牙坚守岗位,时刻提心吊胆,生怕辜负群众那份沉甸甸、满当当的信任。而信息时代网络发达,自媒体成了主角,群众对着基层干部随意拍一段办事不认真或说过头话的视频,掐头去尾地往网上一放,问题可能被无限放大,基层干部又莫名其妙地成了网上的“名人”,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还有一道“紧箍咒”让基层干部压力山大,那就是追责和问责环节带来的重压。在基层工作中,常常出现一种令人无奈又揪心的现象:干得越多,承担的责任越大,受到问责的风险也就越高。不少基层干部不辞辛劳、兢兢业业地奋战在一线,承接来自各方的繁重任务,哪怕他们已经拼尽全力,可一旦某个环节稍有差池,哪怕是受客观因素制约,也极易陷入被问责的困境。这就好比头顶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许多干部在工作时顾虑重重,不敢放开手脚施展才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引火烧身,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长此以往,不负责、不担责的干部会越来越多,“躺平”可能成为基层干部的最佳选择。
刨根问底:困境背后的深层根源
其一,行政体系内部的条块分割与信息流通的严重不畅,无疑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上级各部门之间仿若一盘散沙,缺乏行之有效的统筹联动机制与顺畅无阻的沟通协调渠道,各自站在自身狭隘的业务角度“发号施令”,下达任务时全然不顾及基层实际的承载极限与现实困境,层层叠加、层层加码的严苛要求就这么一层又一层、毫无节制地累积起来。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基层作为政策落地生根的最末端“神经末梢”,缺乏整合各方资源、统筹全盘安排的权力与能力,只能在不同指令交织而成的“枪林弹雨”中疲于奔命、四处招架,如同被不同风格、不同诉求的“唐僧”念着节奏各异、内容杂乱的咒语,工作节奏彻底陷入混乱无序的泥淖,毫无章法、毫无头绪可言。
其二,考核评价机制的刻板僵化,堪称阻碍基层工作顺利推进的“肠梗阻”。
当下的考核体系过度聚焦于形式上的资料堆砌与表面化的痕迹留存,却将基层工作实实在在取得的成效、群众发自肺腑的满意度这些“真金白银”般珍贵的关键要素抛到九霄云外。在这种错误导向的“指挥棒”引领下,基层工作者的认知逐渐出现偏差,误以为只要台账做得精美漂亮、资料整理得规整完备,就等同于把工作干得尽善尽美,完全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长此以往,基层干部们的工作积极性、创新创造力在日复一日、机械重复的无效劳动中被无情磨灭,工作热情如燃尽的蜡烛般逐渐消退,最终沦为只会埋头填写表格、整理台账的“表格干部”“台账专员”。
再者,基层干部与群众之间沟通的深度和广度存在着显而易见的短板与不足。
一方面,群众对基层工作背后隐藏的复杂性、艰巨性了解极为有限,往往单纯地聚焦于自身诉求能否即刻兑现、梦想能否瞬间成真,缺乏对基层干部工作难处的换位思考与体谅包容之心;另一方面,基层干部在政策宣传解读、群众预期引导等关键环节做得不够扎实、不够到位,未能成功搭建起一座畅通无阻的信息桥梁,让双方能够坦诚交流、相互理解。
如此一来,双方信息不对称的 “鸿沟” 持续拉大、愈演愈烈,矛盾冲突自然而然地频繁滋生、此起彼伏,使得基层工作愈发艰难险阻、举步维艰,深陷困境而难以自拔。
破局突围:挣脱“紧箍咒”的破局之道
第一,燃眉之急是构建一套科学健全、周全完善基层治理统筹协调机制。
上级部门迫切需要设立专门的综合协调机构,犹如一位智慧的“领航员”,对各部门下达的繁杂琐碎任务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有机合理的整合,紧密贴合基层的现实状况、资源禀赋以及发展阶段,量身定制出一套科学合理、有条不紊的工作计划,统一 “念咒的节奏与旋律”,让基层干部们心中有谱、胸有成竹,清晰明确工作的重点、要点以及先后推进的顺序,从而能够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集中精力办大事、创实绩。
第二,优化考核评价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核心关键所在。
必须果敢坚决地摒弃过度形式化、教条化的痕迹管理陈旧模式,将群众的口碑、生活实实在在得到的改善提升作为考核的“硬通货”和核心衡量指标。考核人员要主动迈出办公室的“舒适圈”,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这些基层工作的“主战场”,亲眼看见实际成效,亲耳聆听群众心声,让基层干部得以从“纸面忙碌”的虚假繁荣幻影中挣脱出来,回归到 “实干为民” 的康庄正道上,真正做到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定成败。
第三,大力强化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锻造,全力以赴搭建起干群之间坚固可靠的沟通桥梁。
定期组织干部参加专业系统的相关培训课程,学习先进实用、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全方位提升倾听民意、共情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同时,充分利用村广播、社区微信群、公开公示栏等丰富多彩、便捷高效的传播渠道,将政策法规、工作进展等信息全方位、透明化地向群众公开,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以此增进彼此间的理解信任,让群众从旁观者华丽转身为参与者,成为基层工作最坚实可靠的后盾、最有力强劲的支持者。
第四,坚守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两大“顽疾”。
基层干部自身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那些为了应付检查、追求表面政绩而搞的“花架子”工程,把每一分精力都实实在在地投入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上级部门要端正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在制定政策、下达任务以及考核评价时,也务必充分考虑基层实际,避免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别让基层干部在重压之下寒了心、泄了气,要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服务群众,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实现基层的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特别在问责、追责方面,过犹不及。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广泛倾听群众呼声,鼓励基层干部敢于担责,勇于创新,进一步健全完善免责体系。
基层干部是打通党和国家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中流砥柱、关键力量,是紧密联系党心民心的坚韧纽带、重要桥梁。唯有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破解这重重“紧箍咒”带来的困境,为基层减负松绑,充分激发干部们干事创业的澎湃活力,才能让基层这片广袤无垠的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为民服务的初心在宽松有序、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熠熠生辉,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