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一碗刺角面

  • 作者:赵亚红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05 00:32:22
  • 阅读0
  •   刺角也称小蓟,是一种天然的中草药,具有凉血止血、提高免疫力等诸多功效。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家乡家家户户都会做刺角面,因为这时候是食用刺角的最佳时期。

      前几天回家看望妈妈,说想吃刺角面了,八十岁的妈妈二话不说,拿了铁铲和竹笼就让我一起去挖新鲜刺角。我跟着她来到麦田里,麦苗缝隙、地垄上长满了刺角。白色蛛丝状绒毛叶子疏密不等地覆盖在叶子两面,嫩绿叶子周围布满锯齿般的小刺,触碰到有点扎手,我用铁铲把根铲断,然后用两根手指捏着根部扔进竹篮里,总怕被刺扎到,妈妈则是用手攥住带刺的叶子直接从根部拔起,刺角根又白又长,好像儿时妈妈纳鞋底的绳子,根部粘稠的汁水把妈妈的手指染成了黑色。我们边挖边聊天,妈妈说在以前那个食不果腹的年代,人们挖刺角和野菜是为了充饥填饱肚子,很多人还吃过树皮和谷糠,提起这些,也是妈妈心中难忘而又苦涩的记忆。而今,人们都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刺角和野菜倒是成了春天里难得的美食。

      回到家,妈妈将摘洗干净的刺角倒入滚烫的水中,放入少许食用碱,使刺角变软并保持绿色,煮软的刺角捞出来放进干净的盆里,待凉后加入面粉和面,和面妈妈是有经验的,她用手将盆里白色和绿色混合的面絮捏几下就知道面的适中程度。我几次要和面,她都把沾着面粉和刺角纤维的手抬到空中,用手肘挡住我说:“你弄不了,有点扎手,刺角要活硬面,我就当锻炼身体”。我知道妈妈又舍不得让我干活,我要是跟她抢着干了,她会念念不忘说好久,我只好干点摘菜烧水的零活。其实,全天下的母亲都一样,她们都疼爱自己的孩子,这也充分体现出母爱的伟大。和妈妈在一起,她总有说不完的话,从生活、工作、家庭,再到村里的家长里短,她边揉面边重复已经重复了无数次的话。说到擀面上,妈妈以她多年做面的经验教我“面条要做的好吃,需要时间和耐心,和面要讲究手光、盆光、面光,也讲究三揉三醒,在和面擀面都要舍得力气,千万不能投机取巧,就像我们做事一样,无论做啥事都要认认真真对待,只要你认真对待的事都会回馈你满意的结果。”妈妈以前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会表现出不耐烦,总嫌她唠唠叨叨太烦,如今步入中年的我听到妈妈的话却倍感温馨亲切,妈妈的话虽然简单,却道出了深奥的道理,使我一生受用。

      刺角和面粉经过充分融合,好像变成了一大块碧绿的翡翠,看着非常诱人。妈妈将醒好的翡翠面团放在案板上开始擀面,任我怎么说也不让我动手,她双手抓住擀杖两头使劲在面团上转圈按压,使面团变成一个圆饼,然后把圆饼卷到擀杖上匍匐着身子使劲往前推,不断用力擀压,不断重复同样的动作,面也随着妈妈身体左右扭动逐渐变大变薄。一团面在妈妈的手里变成了一个绿色大圆饼,覆盖了整个案板。我站在妈妈侧方,第一次仔细端详着年迈的妈妈,她花白的短发变的稀疏,额头和眼角微微下陷的眼眶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眸悄悄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脖颈处松弛的皮肤下垂着,瘦弱而有点佝偻的身体随着擀面的动作前后晃动,这是被生活和岁月压弯的脊梁,瞬间,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曾经那个身姿挺拔、年轻能干的妈妈再也找不到了。其实,擀面的过程也像流逝的时间一样,过去的时光无法再回到现在。我一定要珍惜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

      一碗绿油油的刺角面被妈妈拌上臊子和油泼辣子,顿时香气四溢,直戳味蕾。我从碗里挑起长长的面条吃一口,刺角面那劲道、柔韧、微刺、爽口的野菜清香味真让人过瘾。

      一碗刺角面,包含了浓浓的亲情和妈妈厚重的爱。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审核人:雨祺】

        标题:一碗刺角面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jieriduanxin/24243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方晓林方晓林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5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