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青葱,溢满心湖。走过岁月深浅纹路,踏行时间长河过往,时光如白发上的月光,裹挟了衣袂间流霞情深。一段往事,如镜花水月温润了岁月,一方年华,恍若大兴安岭冷艳杜鹃般深邃,与一段曾经过往谋面,仍倾心愉悦,温暖如初。
都说,“如果有一座城市,能让你念念不忘,那里一定有你难忘的记忆,深爱的人或一去不复返的青春;熟悉的街道,曾见证了你与挚友间的欢声笑语,亦或某个转角处,珍藏着你与恋人共同走过的那个黄昏;城里的老建筑、旧气味,犹如时光琥珀般封存着无畏的岁月时光…对于这种说法深以为然。
北方边陲的这座“冷极”小城,一个镌刻着我生命印记的地方,它之所以让我记忆犹新,是因为我十八岁豆冠年华的青春在这里度过,梦想从这里起飞。一张“根河一中”颁发的十年级高中毕业证书,见证了那段无悔的岁月。每次翻箱底总会触摸或多看上几眼,虽然时间太久早已经很陈旧,但这张淡蓝色与户口簿放在一起的毕业证书,在我心中始终有无可替代的位置,一直被珍藏保存。岁月向深,更加弥足珍贵……
时光如流,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高中生活,内心总会很激动又难忘;一种无以言表的感恩之情便油然而生,留白过往就会像演电影般历历再现.....
八十年代中期,我所就读的满归镇中小学校,为了节约办学经费,上级决策把临近的几所高中,都集中到当时原旗所在地的根河办学。如此这般我便和其他乡镇的同学一样,统一到了林城根河读高中。想想那会儿就像是一只放飞的小鸟,背着妈妈给做的新行李、网兜里装着饭盒、洗脸盆等日用品,甭提当时有多高兴了…在外地念书的日子,忧虑与幸福掺半,那个年代的生活家家都不富裕,我家姊妹七个有年迈的爷爷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家里也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因为人口多生活特别困难。每到春天母亲总是会到苗圃干一些体力活,来填补家里开销,又要供我在外地上学......可想而知,家里的生活该是多么的艰辛、拮据......
那段日子让我刻骨铭心,永远都不会忘记,每到月初母亲总会让同学给我捎生活费到学校,无论家里有多困难,父母从来没有让我在外面受半点委屈……青春走过的足音,感恩我的家人,感恩这方太熟悉的土地滋养了我…岁月匆匆,记忆太难忘。
现已到了不惑之年的我,无论是在职那会出差还是退休年后去外地旅游,只要是途径根河这座小城,对这里总有一份特殊情愫;曾经的伊甸园,这里是家啊…感觉就会特别亲。或许冥冥中早已注定,让我对这座小城有着千丝万缕的缘﹍﹍曾经不止一次听婆婆妈讲过,他们从山东老家来闯东北,落脚之地便是东北大兴安岭的根河,且这座小城还是我丈夫的出生地;多年以后我的女儿也是在这里完成学业,考取了高等学府“黑龙江大学”。我在满归局基层从事管理工作,几次考试进职称也都是来这里过关斩将......
留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女儿在根河上学的六年,尽管那会工作特别忙,但每到周六、周日总要坐火车往返小城来看望在这里上学的女儿......工作几十年,从未离开过林区,也曾多次外出学习亦或去过许多大城市,走遍各地还是感觉林区最好。从骨子里就是特别喜欢大兴安岭,钟爱这里清新的空气,无污染的青山绿水,淳朴厚道、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
如今的林城冷极根河,与八十年代初在这里上学那会相比,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林立、颇具特色风格的民俗建筑,彰显着这里独特风采。特别是冷极人的豪爽与淳朴、大山一样的情怀,初心不忘、守望相助,结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身优势,大力开发冷极旅游产业,打造并兼顾使鹿部落鄂温克特色文化、闻名遐迩......
相信,身在最北方有上级好政策的引领,有勤劳淳朴大山一样厚重,冷极人的坚守与无私奉献,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深挖自身潜力,精心打造特色产品。以森林使鹿部落鄂温克特色文化为龙头,招揽八方游客。
最后,衷心希望这座冷极边诚人丁兴旺、天时地利人和,旅游事业越办越好,各项事业兴旺发达!
写于:呼伦贝尔
2025.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