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瘦西湖
“烟花三月下扬州”。没有待到李白所说的农历三月(公历的四月),就来了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
当我伴随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地从西大门步入扬州最重要的城市名片——瘦西湖时,即被她早春的湖光山色所倾倒,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清丽的湖道碧水微澜,两岸垂柳婀娜多姿,嫩黄的柳绦轻扬飘逸,桃花盛开花团锦簇,各式游船正准备驶出湖岸,黑天鹅和鸳鸯在湖边游弋戏水。
瘦西湖邮局门前的跨湖廊桥上,明媚的春光里游人如织,众女性正忙着打卡拍照。我们迎着朝阳避开拥挤的人群,取东西向沿瘦西湖右岸路道,朝五亭桥景观方向漫步,一路春心荡漾,观赏一湖两岸的亮丽景色。
五亭桥别名莲花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仿北海的五龙亭和十七孔桥而建,跨瘦西湖距中水道,全长57.99米,宽6.16至18.77米,桥身中孔拱圈跨度7.13米,由五座亭子连接在一起,下截如北方的城墙健硕魁梧,上截似南方的莲花俊俏亮丽,每座亭子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用途,形成了一座独特的桥梁,共同组成了整座桥的优美景致。
站在五亭桥上举目眺望,但见瘦西湖湖面纵横,亭台楼阁星罗棋布。导游接续讲解道,它全长4.3千米,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瘦西湖从隋唐开始,水系两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瘦西湖园林的基本格局。
走下五亭桥转行至湖面左边路道,从另一个视角欣赏五亭桥与白塔的互搭,有游船画舫游动于碧波荡漾的开阔湖面,悠闲在两岸依依垂柳和粉红挑花之间,给人以绝佳的审美画面。有个嵌入湖水的观景坪,塑胶地板上用大小不同的石墩圈着,游人礼让着拍照留影。一位中年女性取下夹在竖式拍杆上的手机,正想找人帮忙拍照与父母的合影。我主动示意投之以桃,为她们以瘦西湖最漂亮的景观为背景,留下幸福温馨的美照;美女热情地报我以李,也帮我拍照了两张上佳的照片。
瘦西湖为何取一个“瘦”字?令我思忖良久,终于悟出它源自水道的狭长,一泓湖水宛如锦带,蜿蜒曲折,水面时放时收,与杭州西湖的丰满开阔相比,有一种清瘦秀气的韵味。虽然也叫“西湖”,但扬州瘦西湖与杭州西湖并无关系,它们都叫“西湖”的原因只是与其地理位置有关,一个位于扬州西北郊,一个位于杭州西面,因而都得一“西”字。
瘦西湖小金山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建有个方亭,名曰“吹台”。据传,南朝梁武帝曾在此垂钓,因此得名“钓鱼台”。吹台为重檐四方亭,斗角黄墙,面西饰装木刻缕空落地罩隔,临湖三面皆开圆月门。透过吹台正方圆月门可见瘦西湖标志性景点五亭桥,从左则圆洞可见着白塔,加上眼前的钓鱼台形成三星拱照,是古建筑中少有的运用借景艺术的范例,框景为画,美轮美奂。
可惜的是此时已人满为患,我们只能眼观体察,却没能拍照留存。景点介绍说,唐代李白曾在此留下“瘦西湖,尽日吟风”的诗句,清代康熙皇帝也曾在此赏景,留下了“瘦西湖,水清鱼肥”的赞美诗。从钓鱼台西望,五亭桥与白塔水中倒影若隐若现,静谧的湖水和白塔掩映在杨柳丛中,似乎藏有老扬州说不完的城南故事。
瘦西湖园中有园,有限的时间催促我行一次走马观花式的快游,幸运的是惊讶中见着小金山的笑狮,惊喜中观赏到徐园洁白怒放的桃花,内心充盈一种收获满满的快感。
瘦西湖上的拱桥特多,且各有姿态,尤以二十四桥令人回味,有道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其延展出长虹卧波的美景,站在桥上谁还分得清是在瘦西湖,还是在国画中,北眺栖灵塔在敞亮的湖面和烟花垂柳中直插云霄,引发你无尽的遐想。
惊艳鼋头渚
从漕运码头乘客渡船去鼋头渚,旅团的游客和大众散客云集,等候的时间比船渡的时间要长。待客渡船满载兴高采烈的游客驶离码头,马达轰鸣,螺旋桨激起船尾浪花翻涌。此时,“太湖美呀…太湖美…”的悠扬歌声在二层(观景台)响起,招来几只海鸟的追随。
鼋头渚位于太湖之滨,湖岸线曲折多变,形成了诸多半岛和半岛间的组合,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辽阔”的无边风月,以及早中晚、晴阴雨景致各异的神奇变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时之景,辅之以别具匠心的人工点缀,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和无数中外游客乐此不彼,为充满温情和水的无锡加分添彩。
下船后,我等就直奔鼋头渚公园,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素雅的樱花蓬勃伸展,白色墙面搭灰色线框及瓦檐的“太湖佳绝处”牌坊别具一格,给人以清新质朴的美感。沿湖堤青石板路前行,信步长春桥,把一路两旁盛开的樱花及拱桥、池塘、春柳尽收镜框。在醒目的红黄灰三色配搭的横云山庄(正面)、具欧胜境(反面)牌坊周边,黄墙黛瓦的亭台楼阁经红白樱花、池塘绿水、一叶扁舟的装点,氤氲袅袅仙雾,令人如痴如醉,顿悟石刻“到此忘樱”的奇妙境界。
登上后山,眺望辽阔的蠡湖雾霭漂渺,十余首七桅罛船一字排开,呈现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画卷。我的脑海忽然浮现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有石刻鼋头渚三个红漆大字的石柱(背面有鼋头松涛题字)立于松柏间。吉祥物震泽神鼋的青铜铸像,昂首卧身于石台之上,传说鼋是龙涎所化,蕴涵万物更始,有圆满或团圆之意。
绕核心景区一周,正想转身出园之际,忽然看见一尊高大的徐霞客铜像,令我兴奋不已。看景观介绍,铜像高3.6米,用铜4吨多,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设计,为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和出游太湖400周年而建。塑像双目炯炯,神情坚毅,表现他胸怀理想,目光远大,探索真理,勇往直前;双脚略有弯曲,寓意他跋山涉水的艰苦;身段作了艺术化处理,全身的衣服和身披的蓑衣随风飘舞,像形云流水,似山峦起伏,象征着这位“中华游圣”与山水大地融为一体的历史化身。整个塑像体现了“探人所未知,达人所未达”和“行者无疆,壮行中华”的霞客精神。
徐霞客塑像之所以落户鼋头渚景区,是因为太湖是他的首游处,当年他从江阴河道进入运河,再由运河抵达太湖鼋头渚,从鼋头渚出发去苏州的东山与西山,这里是其壮游中华的首发地。他一生曾多次游览太湖,而鼋头渚享有太湖第一名胜的美誉,所以选择“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作为中国第一尊徐霞客铜像的归属地乃实至名归。
塑像往前约百米的长春花漪景点,泊有一艘七桅罛船(霞客号),一位当地的白发老者正侃侃而谈,这船长 25米,宽 5.2米,竖有七根粗大的桅杆,最高的达 17米,全船采用柏木制造;帆船外观线条流畅、明快,据考证此船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607年,22岁的徐霞客就是乘坐这种七桅古帆船,从鼋头渚出发开始壮游中华的征途,历经三十三年,行程遍及大半个中国,写下著名的《徐霞客游记》,其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写于1613年5月19日。为此,从2001年起,每年的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旅游节”,推动“爱旅游,爱生活”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明初的周忱论述道,“天下山川之胜,好之者未必能至,能至者未必能言,能言者未必能文”,认为真正的旅游家必须同时具备“能至”、“能言”、 “能文”,三者缺一不可。徐霞客就是这样一位中国古代杰出的旅游家、地质学家,与马可•波罗一起尊为东、西方的“游圣”。
鼋头渚不只有“太湖第一名胜”的美誉,而且还拔得“中华赏樱胜地”的头筹。作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 之一,鼋头渚樱花谷有超过3万多株、100多个品种的樱花树, 此时正是早樱怒放的最美季节。我像赶场的艺人一样,快步走向樱花谷,见着高耸的赏樱楼就一口气爬上最高层,放眼樱花如云似霞、满树烂漫,春风轻拂、落樱缤纷,美不胜收、宛若仙境,感叹盛世华年的来之不易,祝福人民愈加活出新时代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