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浸染。在这万物竞秀的美好时节,成都阆中商会常务副会长企业——成都蜘蛛网仓物流科技集团成立十五周年庆典,于古城阆中盛大启幕。我们借此良机,再一次打卡古城,拥抱阆中,亲吻阆苑仙境。
庆典结束后的午后,我们登上白塔山巅,俯瞰阆中古城全景。始建于明代的白塔,巍峨矗立。塔座以石砌成八边须弥座,古朴庄重;塔身由规格各异的青砖层层垒砌,四面开窗;塔内九十一级螺旋梯道蜿蜒而上,可直通塔顶。据传,这座白塔是守护古城的风水宝塔。岁月悠悠,它始终忠贞不渝地见证着古城的历史沧桑与时代变迁。即使是在二〇〇八年那场惊心动魄的汶川大地震中,白塔虽历经剧烈摇晃,却依然挺直脊梁,屹立不倒,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古城的安危。
我们行至青龙观景台极目远眺,玄武山如龙盘卧,朱雀山似锦屏舒展,白虎山若猛虎伏踞,三山宛如张开的臂膀,将阆中揽入温柔的怀抱。滔滔嘉陵江水,则如一条灵动的玉带在古城身畔蜿蜒缠绵……“阆中城南天下稀”“嘉陵江水绿如蓝”“却望城郭如丹青”的仙境画卷,尽数铺展眼前。望着这方宝地,我们不禁心生疑惑,阆中四面环山、三面环水,中间却平整如砥,既无突兀山丘,亦无蜿蜒水渠,这般神奇的地貌究竟是如何形成的?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着实令人惊叹,难怪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此留下“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中胜事可肠断,石黛碧玉相因依”等千古绝唱。
夜幕降临,我们漫步于古城。行至华光楼下,一幅醒目的对联映入眼帘:“游阆苑仙境赏古城三绝,品三国文化阅古今风流。”于是,我们循着“古城三绝”“古今风流”而去。
阆中,这座拥有二千三百多年建城史的古城,完整保留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城内坐落着五百余座明清建筑院落,九十余条古街纵横交错。八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三处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三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一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熠熠生辉。春节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多元特色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值得一提的是,二〇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国春节”成功申遗,阆中古城的春节文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夜色中,五彩斑斓的灯光将古城装点得如梦如幻。我们漫步古街,空气中飘散着醇厚的保宁醋香,货摊上张飞牛肉色泽诱人,白糖蒸馍更是令人垂涎欲滴。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汇聚于此,我们随着熙攘的人群,从上华街逛至大东街,从华光楼行至中天楼,又从汉桓侯祠游览到张飞庙,一路皆是美不胜收的景致,着实让人心旷神怡。
“妙笔生辉金花并列,灵山毓秀玉笋齐抽。”次日上午,我们走进状元坊,参观了胡家古宅。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一七〇三年)的胡家古宅,占地一千五百八十四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七十九平方米,整座宅院的堂屋、厢房、书房、卧宝、中医问诊室、配药房、养生堂、敬奉堂保存完好。该宅二〇一一年入选“南充最美十大古院落”,曾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文化在阆中”“阆中人过春节”“阆中之恋”拍摄实地场景之一。
我们饱览了贡院。踏入这座古老的科举考场,眼前“号舍”“考棚”等建筑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科举考场之一。我们怀着崇敬之心,拜谒圣人孔子像,感受千年文脉的传承。据史料记载,清朝顺治初年,四川省省府曾设于阆中长达二十年之久,期间在此设置了四川贡院。贡院,清朝科举时代学子们应考的场所,在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考历史中,全国有据可查的状元共有六百七十多人,其中四百多人出自江浙地区,在四川共诞生的十九位状元中,阆中独占四席。这四位状元分别是唐代和宋代考取的两对亲兄弟。如此盛景,在历史上极为罕见。此外,阆中在科举时代还涌现出了一百一十六位进士、十七位武进士,堪称“四川的状元之地、举人之乡”,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也是独树一帜。
水绕三方、山围四面的阆中古城,穿越千年岁月,建筑格局历久弥新,民俗文化代代相传。踏上返程之路,“阆中为何能人才辈出”的疑问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直至看到赵庐古宅门联上的“古俗长留灯火家家闻夜读,人文蔚起術庠济济尽英才”,才恍然大悟。或许,正是世代相传的勤学之风,才让这片肥沃的土壤中长出了一颗颗参天大树,才使滔滔嘉陵江水哺育出了万千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