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最有趣儿的就是骨碌冰了!据说正月十五这天骨碌冰,一年到头都不会肚子疼。(我们小时候肚子疼是常事,因为卫生条件太差,肚子里都有蛔虫。)离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水泡子。每年冬天结冰以后,孩子们都到上面滑冰。滑冰的主要用具就是自制的各种冰车。偶尔也有单脚的冰......[浏览全文]
小时候也扎过小辫,上小学后,父亲怕这长头发把我拽笨了,就一直让我剪短发,而且是短短的青年头,小伙伴们都称作是“白菜帮子头”。可纵然这样,我也没见得聪明多少,书是读了不少,可学习成绩从没得过第一。只不过是方便我上墙爬屋、下河抓鱼,再就是让我的男同学们,一直把我当......[浏览全文]
我成家的第二年,女儿出生,恰好那段时间我又失业在家,一下子没了生活来源,日子过得提心吊胆。不得已,我腆着脸找到当时有点实权的亲戚,让他帮我谋份差事,他打着哈哈劝我不如在菜市场门口卖老鼠药,或摆个小地摊维持生计,他说,这些看起来是小买卖,但来钱快。那时的我穿着“孔......[浏览全文]
课虽在上,但是没有课本。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除语文、算术外,还有珠算、唱歌和体育,毛笔书法大小楷是每天必写的。当时刘仕俊老师主要是教四年级的语文和算术,兼任全校的音乐、体育和珠算。当时教唱歌用的风琴是从高楼庄传教士老冉那里买来的一架旧式脚踏风琴......[浏览全文]
“腊八粥,熬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鸡鸭;二十八,白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过年,各地都有不同的民谣。小时候,听着年的民谣,享受年的浓味,感受年的气息,品尝年的浓香,......[浏览全文]
上学从三个“万岁”开始学起。经常有听写,老师每天都要抽人上黑板,一次好几批,每批三、四个人一道听写,有的写两个字、有的写三个字,写出来的,高高兴兴回到座位,写不出来,就到黑板边上罚站一小会。记得有一次,我听写的是“英勇地牺牲了”六个字,全部写出来了,被老师大声表......[浏览全文]
人上年纪了,觉很少,经常是躺在床上睡不着,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小时候的情景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闲暇无事,我就想提起笔来把我小时候的事情和上小学时的情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许对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的情况会有所帮助和启发。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浏览全文]
1975年后,广德县杨滩公社五合大队农业学大寨已是全县、乃至全芜湖地区的一面红旗,我曾经在《五合记忆》写道“五合虽然是一个生产大队,但是在广德县农业学大寨的历史活动中,其组织架构、集体收入的核算体系、文化教育事业建设、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村办工业等等,都......[浏览全文]
我上初中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正热火朝天。初一的上学期,没有课本。老教材不敢用,新教材还没到。怎么办呢?老师自己想办法。数理化还好说,语文课很难办,搞不好触了雷,就要犯政治错误。我们的语文老师叫王化䘵,他想了个好办法,带领我们学习毛主席诗词。所以我们班的学生,37......[浏览全文]
父亲名叫闫书则(1935—2022),2022年11月24日因病不幸与世长辞,享年87岁。父母一生辛劳,共养育三子一女。上世纪60年代末,父亲被晋庄供销社委任东郊(本村)做代购代销员,负责供应村里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任劳任怨,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33年。那时候我是最幸福的......[浏览全文]
为说一口清晰流利的标准普通话,硬是逐字逐句标上拼音注清四声,照着镜子一丝不苟周而复始对口型,前舌音后舌音翘舌音儿化音说得溜。徒步拉练 实弹射击 四甲部队军训,学军学农 一身泥巴 中心大队锻炼,社会公益、文艺演出、人民剧场爆满,海师学生, 城乡街巷, 当年靓丽名片......[浏览全文]
每一篇文章归纳出了特点,有独特的地方,我慢慢听出了味道。说议论文论点是一个判断句,结构是绪论、本论、结论,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就明朗多了,有了的感觉。分析了文言文实词、虚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我追随,按部就班,学得津津有味。......[浏览全文]
君从桑梓来,说说家乡事。小时候的老房子在一个百年老村,据说几佰年从苏州阊门迁入。历史的新发现从一座百年青砖小瓦八扇门老房子找到答案,再一幢佛教场所白胡子爷爷们回忆得到考证。我小时候的老房子为一座顶头府茅草青砖木头门窗五架大梁结构体,那是特殊时期民间......[浏览全文]
今年春节偶然翻动书橱,多年未动的老相册早已挂满了年轮的尘埃,随手翻来,我不知触动了哪一根敏感的神经,一张老照片---侦察兵西陵拍摄电影留念,这是一张1983年10月31日的战友集体合影照片,它在我的书橱里存放了四十年,四十年的弹指一挥间,当年的满头黑发,现如今已满头白......[浏览全文]
小学高年级的暑假,父亲安排我负责放一头大水牛,我每天可以为父母挣两分工分。没有农活时,全村的放牛娃大清早就结伴一起把牛牵到山坳或水库后面去放养,中午也不牵回来,那叫“放山”。还别说,放过了几天之后,对自己的牛还真有情感的。就像《小王子》中的“驯化”,似乎“......[浏览全文]
看那,一桌桌丰盛的鸡鸭鱼肉美味佳肴,那一张张幸福温馨的笑脸,那一幅幅彩灯闪烁的光景,那客厅里富丽堂皇的精致装饰,还有乡村平房屋檐下的大红灯笼,农家大院里满院子的各式各样的红对联,一串串彩灯夹杂着一排排彩旗,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浏览全文]
1952年,我上小学一年级。除夕夜,爸爸拉过我的手说:“过年了,你又大了一岁,应该学会怎样花钱了。”说罢,从他的衣袋里拿出了十张面值贰角的钱,放在我的手上,“这是给你的,记住别乱花。”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爸爸会给我压岁钱,而且还是崭新的,挨着号的。当确确实实看到两......[浏览全文]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可以见到忙碌工作一年的父母。年前看着大人们剪窗花,感觉好神奇。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上几张年画,到除夕那天贴窗花、对联、年画……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忙得不亦乐乎!平时忍饥挨饿,过年可以放开吃许多好吃的东西。平时穿着补了一层又一......[浏览全文]
每年这个时节,江津天气凉了,我身体不好,病多怕冷,都要同爱人一起飞到海南过冬。在海南,有很多与我一样的退休老人,有多少,几十万、几百万,没人准确统计过。听说,有一年隆冬,三亚统计过一天手机入境人数,单是东三省入境就有8万人。岛外来过冬的人,一般是晚秋来,春末去,所以当......[浏览全文]
早在中秋假前,今年的十一号台风“轩岚诺”光临东海,沿海岸兜了个圈施施然北上,很给大国面子,不来扰动“海上生明月”的景致,亦不妨大家亲临“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雅兴。就在轩岚诺踩着优美舞步时,预报说“梅花”又在生成,大概率再会在海上蹦哒蹦哒。老家供电公司......[浏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