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小区普遍装上了电动车智能充电桩;或微信扫码,或现金投币;多种支付选择极大方便电动车出行的人们,特别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
然而,便捷地充电桩却藏有“猫腻”;友人老张近日就遇到这样的烦心事,恍如有种被骗的感觉。因不会使用微信扫码,他在小区里一处可选择投币支付的充电桩给电动车充电。充电桩上使用说明很清楚:1元钱可充电300分钟,2元600分钟,以此类推。老张说,那天,当他投币1元后看到屏上显示是300分钟,就在即将离开时,屏上立马显现240;前后不到1分钟。获悉老张境遇,我询问不少前来为电动车充电的居民,以前有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他们都说忽视了,没有注意到。笔者咨询一位熟识的业内人士,他说,这是运营商在安装时或事先设置好的,抑或在电子设备终端人为控制,一组10个充电桩至少有2~3个桩头或有“猫腻”;随意剋扣时间从30分钟到1小时不等。多数运营商嫌收币麻烦,不安全,不待见现金支付,目的还是为自身利益考虑。
这样的障眼法让人无语且很“受伤”。数字化时代,扫码支付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但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有困难的老年群体来说,现金支付还是唯一。对此,商家应采用合法合规的现金支付工具,做好跟进服务,不能借机又挖新“坑”,收割老年人的智商“税”。
长期以来,老年人在融入互联网的进程中遇到不少障碍,特别是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不少老年人玩不转指尖上的小屏幕,正常生活或多或少受到影响。除了充电扫码,还有:比如,医院实行网上预约挂号,不会网上挂号的老年患者只能望“号”兴叹;再比如网上买票、订酒店、叫车等操作,对于年轻人而言十分简单,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说则如同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高山。
让便捷高效的指尖生活方式覆盖更多人群,让中老年群体能方便地融入数字生活,是有关公共服务部门的责任,也是相关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
互联网生活不应该是冰冷无情的数据交合整合,抑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应该是温暖的、有人情味的现实生活情景的再现。一方面加大对智能设备运营商经营监管力度并给予法律规制;另一方面应该从提升数字时代老年人的适应能力入手,让他们掌握一定本领,共享智能时代带来的各种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