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妹婿张建平就几次给我提起,他有个伯伯叫张静泉,参加革命比较早,官做得很大……我当时想:攀附于人,不如把自己事情做得好一些,尤其是我们庄户人家,靠自己辛劳付出吃饭,靠勤劳致富,过安稳日子才是最重要的。这次回宁波,他拿出一本介绍张人亚的书给我看,我才知道,他以前给我提起过的伯伯张静泉,就是革命先辈张人亚。我恍然大悟:这不是攀附,是传承张人亚伯伯革命理想,传承他青春的光辉,用生命保护党章,是勇敢和坚强……后来,请大妹婿张建平回忆讲述,在小时候听爸爸常常唠起的张静泉耳熟能详的一些人和事,帮他一起缅怀张人亚伯伯,表达一个晚辈对长辈的敬意。作者根据他讲述和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在纪念张人亚伯伯因公殉职92周年纪念日(他,1932年12月23日逝世),深深的一鞠恭,表达内心的歉意和崇敬。
理想照耀青春的光辉
1913年春天,张静泉16岁,他背着一个蓝布包袱,乘坐柴家桥至育王岭的航船。运河两岸,偶尔传来村妇捣衣声。种有紫云英的水稻田正在犁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清香,还不时有老农在牛后犁田的吆喝声。左侧远处,云雾笼罩着山头。他坐到育王岭,转乘去宁波的航船。初次离乡背井,虽有对大上海的向往。但,此刻,更多的是对父母兄弟和家乡这块土地的留恋。
当晚,他乘宁波至上海的客轮,抵达上海。
初来乍到上海,他在南京路老凤祥银楼做学徒。一天到晚上班,没有星期天。有些人还面临失业和已经失去的困惑与困境。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他以张静泉的原名,给当时任《解放画报》创刊人周剑云写了一封信,后来又写去一篇稿子,发表在《解放画报》1921年第八期,题目是《工人失学的痛苦》。他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就开始接受新思想。积极投入新思想文化运动,反对和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从1922年开始,他领导多次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张人亚伯伯带领2000多名工人高喊:增加工资!星期休工!誓死力争!坚持到底!坚持28天后,资本家答应了每周休工,缩短学徒期限,改善待遇。并且,在罢工期间,工资一律照发,使工人兄弟看到了团结的力量。
罢工胜利后,张人亚伯伯说:工字和人字加起来就是天,为工人谋利就是天大的事!从此以后,他就是工人心目中的领袖。
1922年9月16日,上海金银业工人俱乐部成立,他出任俱乐部主任。
1922年1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最早期宁波籍共产党员。当年,全国只有21名工人党员。他先后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委领导、中共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书记等党团职务。创办了上海总工会机关报《平民日报》,时任我党重要职务的张国焘、邓颖超,都曾经与张人亚伯伯在一个党小组工作。
1923年9月9日,他以团上海市委书记的名义,向团中央提出了改组上海团组织的请示。他在团上海地委书记岗位上,组织团员学习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实践斗争,为党培养后备力量,团组织工作逐渐规范,团员人数也有较大增长。为早期团组织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因此,党中央决定,送他去前苏联学习深造。
1924年,他到苏联莫斯科,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邓小平、刘少奇、陈乔年等都在同一所学校留学),主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经验和共产主义理论。他在手书中写道:莫斯科是无产阶级革命经验集中地,我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当时,学习的条件很艰苦,一个房间住10几个人,桌子板凳配备很少。很多教授用俄语讲课,学生们克服种种困难……莫斯科的学习经历,对他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5年夏天,上海发生了五卅惨案,张人亚伯伯被调回国内,参加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他做了大量的工作。到1926年10月,再次派他去莫斯科学习深造。在体检时发现他患沙眼。在苏联,沙眼属于传染病,未能再进学校深造,治疗一段时间就回到了上海。
1927年秋天,蒋介石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后,上海笼罩着白色恐怖,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摧残,到处抓捕共产党人。受中央机关委托,张人亚伯伯冒着生命危险,把重要的党章等36份文件,带回宁波霞浦霞南村霞东南路19号。黑夜里,他敲开了家门。爸爸张爵谦开门时发现是儿子张静泉,赶紧将儿迎进门。看他手上受了伤,简单给他包扎一下。张静泉说:“爹爹,我加入了共产党,党内名字叫张人亚。这些重要文件交给您,它比我命还重要,一定要把它藏好。请不要和任何人说。将来,万一我回不来,请把这些文件交给共产党。”张爵谦老人请儿子住一个晚上。就进厨房煮了4个鸡蛋。等老人出来,已经找不到儿子了。
他回到上海时,为了安全起见,中央机关调他到党内交通岗位工作。1928年4月,前任内交主任张宝泉被捕牺牲,张人亚伯伯担任内交主任。7月,成立中央秘书处内埠交通科,他任科长。当时,邓颖超是中央机关直属支部书记,很多重要的地下交通工作,直接交给张人亚伯伯。他亲自出马,负责工作一年多时间里,没有发生过因内交工作失误,导致的人员被捕或机关被破坏等事件。
1929年7月,因工作需要,调离秘书处,去安徽芜湖担任特殊任务。一是负责党中央从苏区转来的金银,二是釆购苏区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他表面上看,是接收金银来料加工成品销售的老板,暗地里接受苏区送来的金银,并设法兑换成现洋及钞票。再上交党中央,作为党的活动经费。后来,担任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书记。为党中央和苏区开拓资金周转来源。一直到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
人民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副主席:项英、张国焘;
……
出版局兼印刷局局长:张人亚
……
同时,成立中央工农检察机关领导班子,由以下人员组成:
部长:何叔衡
副部长:高自力
委员:董必武 刘少奇 张人亚
张人亚伯伯在主管苏区出版、印刷、发行工作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紧紧依靠广大干部和工人,因陋就简,节约办事。在艰苦的条件下,发行了一大批党政、军事、经济、文化、医疗、建设方面的报刊书籍,使苏区出版事业充满了蓬勃生机。为宣传革命、活跃民众、融洽与人民的鱼水关系,为巩固苏维埃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苏区工农群众起来参军、参战、流血、流汗,为保卫苏维埃而献身的战斗热情。毛泽东同志曾在“二苏大会”上,对出版事业促进苏区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作了高度评价。
由于长期在危险的环境,艰辛的条件下进行高难度繁重的工作,他积劳成疾。但他任劳任怨,鞠躬尽瘁。1932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大围剿,临时中央政府正在各地紧急部署反围剿工作。张人亚伯伯为了到闽西长汀去布置检查,不顾隆冬寒冷,毅然带病出发。从瑞金到长汀,要步行100多里路,途中高山丘陵,非常难走。张人亚伯伯在极度疲惫中疾病发作,救治无效,不幸于12月23日因公殉职。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悼念他,就在随后出版的机关报《红色中华》第46期上,专门发表悼文《追悼张人亚同志》。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最艰难时刻,他用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用青春的光辉谱写了生命最壮丽的乐章。
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叫日月换新天。
青山处处埋忠骨,
描绘中华新大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