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为上海治理“游烟”叫好

  • 作者:张有志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5-04-01 00:07:27
  • 阅读0
  •   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原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心情舒畅,突然,一股刺鼻的烟味扑面而来,定睛一看,原来是旁边的吸烟者一边走路,一边吞云吐雾,悠哉悠哉,周围的人因来不及避让,被动成为吸二手烟者。这种一边走路一边吸烟产生的二手烟雾,就是本文所指的“游烟”。据报道,上海从2025年3月中旬起,在8个网红地标如武康路、豫园、新天地等治理“游烟”,推进“控烟行动三部曲”,即室内全面禁烟、室外不吸游烟、吸烟请看标识。这些措施包括疏堵结合,设置吸烟点、志愿者劝导、宣传倡导等。上海率先针对“游烟”采取治理措施的举措,值得我们大声叫好。

      “游烟”看似是个人行为,实际上危害极大。对于旁人而言,二手烟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长期吸入,患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增加。特别在行人密集的地方,吸烟者吐出的烟雾容易弥漫,难以消散,老人、儿童和孕妇等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二手烟的侵害。同时,“游烟”不仅是健康杀手,更是安全隐患,烟头可能引发火灾,还会破坏城市的环境与形象。吸烟者边走边弹烟灰,烟蒂随手一扔,不仅影响市容市貌,还增加了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

      上海这次治理行动,因地制宜、疏堵结合,既有制度创新,又充满了人情味。

      一“堵”:明确规矩,严控源头。上海将“室外不吸游烟”写入《控烟条例》,并联合九部门发布通知,要求网红地标管理方细化控烟条款,甚至将控烟纳入商户租赁合同。比如,豫园商城在租赁合同中明确禁烟责任,外滩设置规范吸烟点并配合智能摄像头监控。这种“连坐式”管理,倒逼场所主动担责。

      二“疏”:人性化引导,润物细无声。武康路用艺术文创吸引年轻人--电子屏播放控烟宣传片,文创杯垫印着健康标语,连垃圾桶都设计成“灭烟袋发放机”。陆家嘴商圈则通过大屏、地铁屏滚动播放控烟信息,让健康理念融入城市景观。这种“软性”宣传,比生硬说教更有效。

      三“共治”:全民参与,科技赋能。上海发动志愿者巡查劝导,还推出“控烟热力地图”,市民扫码就能举报吸烟点违规行为。黄浦区豫园商城甚至用智能语音提示设备,用上海话和普通话轮番提醒:“此处禁止吸烟哦!”科技与人文的结合,让控烟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上海的治理模式,值得推广借鉴。

      立法先行,明确责任边界。据悉全国不少地方已有类似控烟条例,但上海将“游烟”单独拎出,通过九部门联合发文强化执行。其“精准立法”思路,细化室外禁烟场景,当属首创,比如明确公交站台、景区入口等区域为“禁烟区”。

      科技助力,动态监管。上海用热力地图、智能摄像头等工具,实现“人防+技防”。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尝试类似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吸烟高发区域,精准投放控烟资源。

      全民动员,让控烟成为文明共识。从武康路的文创打卡到豫园的商户联动,上海的控烟行动始终强调“共建共享”。各地都可鼓励企业、社区参与,比如餐饮店设置“无烟区”奖励,学校开展“控烟小卫士”活动,让控烟成为社会新风尚。

      上海治理“游烟”,不仅是对民众健康的有力保障,而且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此外,从社会文明的角度来看,上海治理“游烟”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公共场所,不随意吸烟,遵守规则,是现代社会文明素养的体现。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游烟”不文明,并主动改正,城市的文明氛围将愈发浓厚。这种文明习惯一旦养成,也会延伸到其他领域,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

      治理“游烟”,是一场维护健康、推动文明的行动。上海治理“游烟”行动,为全国探索了工作的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治理的榜样。期待更多城市、更多的地方加入到治理“游烟”的行列中来,让清新的空气溢满每一个角落,让文明之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绽放,在不久的将来处处呈现和人人拥有一个更加健康、文明、美好的生活环境。

    【审核人:凌木千雪】

        标题:为上海治理“游烟”叫好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ganwu/23951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