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谬之千里的事例,现实生活中着实不少见。一家装饰加工部的大字招牌上,赫然书写着服务项目,其中“电焊灵活”几个字令人困惑。何谓“电焊灵活”?那“电焊笨拙”该是什么?有明白人告知,“灵活”的“灵”是个白字,真面目应该是“零碎”的“零”。
在“╳╳路最后一座花园”高大建筑的外墙上,开发商打出一条夺目的广告横幅。华丽辞藻映入眼帘,对“带给高贵的您难忘的深心享受”又存不解,遂请教高人怎样区分享受的“深心”与“浅心”?想必“深心”的“深”又是白字,该由“身体”的“身”替代了。
去年到北京开会,晚上打开一张报纸,一看不得了,怎么此地还有“储畜所”,难道北京人不再存钱,改存动物了。电话打到编辑部一问方知,原来是一时疏忽,把个“草字头”给弄丢了,简直让人哭笑不得。那编辑倒是非常虚心,一个劲儿地表示“接受您的批评,我们一定注意,感谢对本报的关心!”
一字之差,或南辕北辙,或不知所云事小,而引起争议,带来麻烦事就大了。辽宁省鞍山市公安局铁西分局的一个派出所,在做讯问笔录时,只因将当事人所说的“抠”字错写成“挠”字,被当事人抓住把柄,以派出所对案件定性不准而不接受裁决,最终引起一桩不必要的诉讼。这一字之差,不仅影响了办案质量,也给民警形象抹了黑(《工人日报》2000年10月30日)。
穷究一字之差的根源,无非是知识浅薄使然,加上普遍存在浮躁现象的推波助澜,导致社会用字混乱愈演愈烈。笔者企望人们善待我们自己的文字,以科学求实的态度严肃处之,不要再无端制造出那么多的笑柄了。
笔者的这篇评论《一字之差》,2000年11月5日发表在《今晚报》今晚谈专栏。
2000年12月13日,笔者的《机电高级技校校办厂技艺精湛 为合资企业开发产品模具》在《天津教育报》发表:
职工不足10人的本市机电高级技术学校校办模具厂,成功地为合资企业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模具,解决了厂家的技术难题。
本市斯波泰克潜没电泵有限公司,是引进美国技术生产石油开采设备的专业企业。在其400系列产品中,TD1750潜油电泵的关键件叶导轮,由于一直依靠外购,致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厂家早就有了自行制造的打算。然而在研制模具的过程中,限于技术力量的制约,难于满足三维扭曲复杂结构和精度上的技术要求。厂家抱着一线希望找到机电高级技校模具厂。
他们依据厂家提供的一份图样,投入紧张的研究试制,经过3个月的艰辛努力,依靠精湛的技艺和数控设备的优势,终于将一套叶导轮模具交付厂家。厂家在试生产后对产品进行全面检测,验证各项质量和性能指标完全符合美国雷达公司的技术标准。TD1750模具的试制成功,使产品成本降低了近30%,年内可带来80万元的产值。
202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