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半斤豆油

  • 作者:小丁同学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2-19 23:13:23
  • 阅读0
  •   大豆金黄的时节,恰是宜人的金秋,千村万户皆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秋天的田野,处处是丰收的盛景。大豆颗颗饱满,金黄金黄的,犹如一粒粒璀璨的小金豆。水稻也迎来了丰收,那金黄的稻穗,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黄的皮衣,在农田中笑弯了腰。高粱挺拔地举起了火红的火把,随风摇曳生姿。玉米乐得咧开了嘴,露出了大黄牙。棉花肥硕得将白色的身躯都挤了出来。大白菜丰收了,那白白胖胖的模样就像可爱的娃娃。白薯丰收了,浅黄色的它们如同浅黄色的小皮球。冬瓜丰收了,大大的冬瓜宛如一艘艘大轮船。农民伯伯们的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这丰收的景象,这丰硕的果实,它们的美妙滋味更是难以言表!这真是一个多彩绚丽、美味四溢、充满丰收喜悦的秋天!

      小麦收割完毕便种植黄豆,种黄豆之前,需先用锄头刨出小坑,再把豆种放进坑中,刨下一个坑的土正好覆盖住这个坑。生产队种黄豆有的使用耩子,耩黄豆有三行的,也有两行的,前面由牛牵引着。后来则改用小手扶拖拉机,省事了许多。麦子收完把豆种撒进地里,小手扶一会儿便能耙完。分地到户的时候,多数人家使用锄头点播,这样省种子且产量高。大豆收获后,放置在大场上晒干,有的用连盖打、有的用棍棒敲、有的用牛拉着大水泥滚子碾压豆子,后来生产队使用小手扶拖着滚子打豆。黄豆打好晒干后,先筛选出豆种,余下的用于打豆油。那时都是压榨油,将豆子加工成豆片,放置在大锅里蒸煮,蒸好后用草包成豆饼,放置在油榨上,利用杠杆原理,先是用木棍撬动,再往里添加木块,如此慢慢压紧,历经二十四小时,一榨方能完成,将油榨干。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皆需依照计划购买。生产队唯有到了秋季,方有丰富的收获。秋天的生产队,收了什么便分配什么,收完即刻分至各家各户。有一天下午,我们生产队的队长通知,各家带上油壶到生产队社房排队分豆油。我们大队并无油坊,只有响连四队才有。

      父亲让我去生产队排队,我兴高采烈,一路小跑抵达生产队的大场上,已然有许多人在此等候。我们小孩子聚在一起,在人群中穿梭玩耍。走进生产队的储存仓库,里面人头攒动,弥漫着一股浓郁的豆油香味。我的一队大妈,拿起队长的油端子放进嘴里,喝了一口油。我目睹大妈喝油的举动,心想这油定然香气扑鼻,那滋味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分豆油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按人口分配,一人半斤。一端子便是半斤,人口多的人家分得自然就多。其二,按工分计算,工分多的人家分得也多。队长和会计喊道:“子喆,轮到你家了,快把油壶拿来。”我玩得太投入,竟把油壶忘在了别处。我急忙又跑到外面寻找油壶,正巧父亲赶来了,嗔怪道:“你把油壶放在外面,自己跑进去作甚,要遵守生产队的规矩,按顺序排队。”我和父亲便在队伍的最后面重新排号,父亲还不停地数落着我。不一会儿,轮到了我家,那时我家四口人,我的两个妹妹尚未出生,我们家分了几斤豆油。我提着豆油,一路欢欢喜喜地小跑,到了家门口。母亲接过豆油,说道:“先还掉你二妈家的两酒杯,再还你大爷家三酒杯。”就这样,还完之后所剩无几,母亲用酒瓶倒了半瓶,放在锅台上,接着又倒了一点油在碗里,准备晚上做饼用。母亲将小麦用水泡好,然后在磨盘上磨成糊。把锅烧热后,用刷锅的把子,在油碗里蘸一下,在锅里转几下,母亲说这样,小麦糊就不会粘锅了。那用高粱穗子做成的把子,既能刷锅,又能刷碗,还能清理锅台。母亲说,我们家这点油要吃到年后,省着点吃,过年来客人时多放些。

      在计划经济时代,购买任何物品都需凭票,父亲有时会买点猪油回来,把猪油切好放进锅里,熬成猪油,我们中午便能吃上有点油星的菜,平常很少能吃到油,只有家里来客人时,才能闻到浓郁的油香。

      如今,各式各样的植物油琳琅满目,还有非转基因的油可供选择。但总觉得现在的豆油吃在嘴里,没有了往昔的那般香醇。大小饭店里的大油壶能装几十斤,比我们家那时的油壶大几十倍,大厨做菜时,一个菜就是一大勺子油,一大盘菜上两边都能看到黄油,看似是豆油,却没了从前的豆油味。

      那些曾经与半斤豆油相关的岁月,深深地烙印在记忆深处,成为了难以忘怀的珍贵往昔。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家的变迁
        下一篇:恩施游记

        标题:半斤豆油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3124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