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守护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 作者:小吴
  • 来源: 电脑原创
  • 发表于2024-12-25 10:37:37
  • 阅读0
  •   近日,我在国内网络上看到一些否定中华医学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彻底否定中华医学的科学性,甚至还提出要取消中医类高等院校的存在,这让我觉得很不能理解和很不能接受。

      我认为,中华医学是来自于中华文明根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亦是我们传承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自信”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之一。所以,我必须要谈一谈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我记得,早在2016年4月18日,国家科技部、中宣部曾经发布了一份关于印发《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通知。当该《基准》发布以后,很快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有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作为其132个基准点之一,却引起了一场学术界的大讨论。

      当时,在中国科普博览和SELF格致论道讲坛上,一方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孙教授,他认为阴阳五行应该纳入《基准》。而另一方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吴教授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张研究员认为,阴阳五行与科学半点关系也没有,不应当纳入《基准》。当时,那场有关“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该不该纳入《基准》的大讨论,曾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辩论双方观点不同、各讲各理。此时,许多公众也纷纷站队分成为两拨儿人群,对“阴阳五行”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应该纳入《基准》展开了一场全社会的大讨论。

      对此,我认为对于社会上某一学术思想不同观点的大讨论,是需要具有科学精神和“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正面积极引导,所以我才斗胆站出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然而,对于中华传承千年的“阴阳五行”学说,究竟是不是科学的问题?我态度倒是十分鲜明的。我认为中华的“阴阳五行”学说,应该属于科学理论的范畴,因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理论是以由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所构成,这也就是讲“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如果我们否定了“阴阳五行”学说,那么就等于全面否定了祖国的中医学理论。如果我们过于简单地把“阴阳五行”归入于迷信巫术之类的话,那么我国的许多中医药大学、中医医院和中药店铺也就要统统关门了。所以,我极不赞成彻底否认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华“阴阳五行”学说的科学属性。

      那么,中华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究竟包括哪些科学内涵呢?所谓的“阴阳五行”学说,是由“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组成的“天人合一”学说。“阴阳”的最初涵义非常朴素,即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者为阳,向背者为阴。后来由此而逐渐引伸,不断扩展,乃至把一切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均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比如由向日而引伸至凡是光亮的、温热的、向上的、运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阳。相反,由向背而引伸至凡是晦暗的、寒凉的、趋下的、静止的事物和现象,都归属于阴。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的。公元前780年,伯阳文就曾经使用“阴阳学说”来解释地震的原因:“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老子在《道德经》中亦使用了“阴阳学说”道理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来揭示祸福对立双方转化的内在道理。

      同样道理,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的规律来认识世界。所谓的“五行学说”的起源,一般认为是从中国古代的“五方说”和“五材说”等演化而来。古代“五方说”是讲述“五贞受中商年”等,即用五方观念来确定空间方位。我认为北京天坛公园的“五色之土”祭坛,可能也是这个意思。而古代“五材说”是指水、火、金、木、土,是先民生活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行虽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但它引伸指代的五种事物的运动变化及相互关系。五行之中每一行都代表了一种功能属性。比如古代《尚书·洪范》所言:“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而五行之间具有生克和制化的关系,通过它们的相互作用,使五行整体获得动态平衡,从而维持事物的生存和发展。至于“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是相互融通的。所以刘勰所著《文心雕龙》原道第一曰:“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所曰的“三才”,是指“天地人”。他所曰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对于社会各界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纳入《基准》展开热烈大讨论,我认为不是一件坏事情,反而能够促进人们对中华朴素哲学思想观点,以及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有了更多的了解。

      至于中华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是否是科学的争议或讨论,我认为:我们首先必须弄明白“科学与哲学”两者的关系问题。所谓“关系”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在学术专业之外最通俗、最流行的一个范畴。在自然科学内部,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我们都可以发展各种各样的关系。关系之普遍存在,显然是以这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为基础的。然而,至今让人们最难解答的“关系”问题,却恰恰就是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我认为这就是今日中国社会为什么会对“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基准》问题展开辩论的根源。那么,科学是什么呢?哲学又是什么呢?准确地讲: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而哲学是关于存在、知识和行为的原理和真理的理性考察(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给“Philosophy”下的定义)。以前,也有许多学者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他们从古希腊时期开始研究。那时候,自然科学就是哲学,哲学也就是自然科学,它们被统称为“自然哲学”。

      “哲学”与“自然科学”这两个词语,则是后来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去的。大约到了19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和哲学之间已存在一条深深的鸿沟了。他们之间相互看不起,关系不融洽。当时,德国理论物理学主要奠基人亥姆霍兹就曾经说过:“哲学家指责视野狭窄的科学家;科学家则回敬哲学家,指责他们狂妄”、“哲学家说自然科学家浅薄,自然科学家则说哲学家的工作毫无意义。” 我认为今日中国社会出现的对“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基准》的辩论,就有些象当初科学界与哲学界不太融洽的氛围。我绕了一个大圈子之后,再回到有关“阴阳五行”学说,该不该纳入《基准》之中问题上,以及对这一场全社会大讨论如何思辩理性看待?如何加以正确积极引导?

      首先,我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哲学理论,是古人用以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现在我们能够学习和了解一些“阴阳五行”学说是有益处的,纳入《基准》能够帮助我们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所以,我认为这是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我们需要着重把握的是,切勿让其变成为人们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如果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话,那么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厘清并弄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也是批判地吸收了中国古代前人优秀思想成果。而马克思主义方法,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其世界观中包含方法论,方法论中渗透着世界观,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因此,我们一定要对这方面有明确的纲目疏理和重点引领,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主导引领作用,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知识,给予我们传承华夏历史和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朴素哲学思想智慧。

      其次,我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科学理论,是古人用以“天人合一”和“治病救人”的方法论。所以切忌偏面固执地否认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财富,偏面曲解中华“阴阳五行”学说的道理。如果我们不认可中华“阴阳五行”学说为一门科学道理的话,那么,实际上也就等于我们完全扔掉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所以年轻一代一定要自重自爱,并且要尊重中华古代优秀科学文化。现在,我们每一位年轻科学家还只是一个方面的“专家”而已,并非是所有知识都融汇贯通的“全家”。因此,国家文化部门可以多出版几本高质量的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医学、中国古代科学、中国古代文学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书籍,供广大公众们读一读,一定会大大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基准。

      再次,我认为有关“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基准》的大讨论,实际上仍旧是哲学界与科学界对同一问题认识观点不同的碰撞延续。因此,我建议大家静下心来回眸1998年时,吉林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好书的情景。当时,那本要出版的书名为《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这100个自然科学难题是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其中有不少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让人们感到意味深长的是,排列在第100号的难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显然,这是一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但却作为自然科学前沿的一个难题,请哲学家们一起来帮助解题。由此可见,当时,科学界与哲学界多么融洽,哲学尊重科学,科学也尊重哲学,相互融通,共同解题。所以讲有关“阴阳五行”学说是否是科学?是否应当纳入《基准》的延续大讨论,也真切地希望中国文化界与中国科技界传承那难忘的“1998之合作精神”,科学家与哲学家再度携起手来,把新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及相关辅导书籍修订编写的更好些。

    【审核人:雨祺】

        标题:守护千年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32548.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