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4月26日,县作协组织会员到舒城县阙店乡天马山采风。天公异常作美,大气能见度很高。我们登上天马山,向东可遥望城关镇,向西可远眺万佛湖,向北更能清晰可见杭埠河。只是我在视通万里之余,也在思接千载,思绪飘向了东汉末年。
公瑾首练水军处,龙舒龙潭转水湾。
伯符求助辞乡梓,战马登高挂泪帘。
周郎立业扬赤壁,老马黯然饮水边。
鞠躬尽瘁巴丘夜,马饮山化天马山。
1949年始称杭埠河的龙舒水,自古以来就是舒城的母亲河。自西向东的龙舒水和自南向北的龙潭河在神墩山相聚。龙舒水北岸的九井山和龙潭河西岸的神墩山,共同支使汇合后的新龙舒水,以更加恢宏的水势向东浩然而行。在地球引力等作用下,河流不仅在下游的转水湾形成了巨大的水潭,而且又经七门古堰的水流调节,直至干汊河形成了一条广阔的深水带。毋庸置疑,当年的转水湾既是有名的深水码头,更是重要的交通要冲和人流集散地。
相传,从小就心怀大志的周瑜,年轻时不仅在干汊河练三墩等处训练步兵,在龙舒水南岸的山岭训练骑兵,还借助这一带广阔的水域训练水军。这也为他日后在鄱阳湖训练水军积累了经验,更为他后来在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积累了资本。
当时的周家可谓是世家大族。周瑜父亲周异担任过洛阳令;其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东汉太尉之职,位列三公;其堂叔周尚曾任丹阳太守。在龙舒水两岸,干汊河上下游一带,多有周家的农耕庄园和牧马场所。在转水湾码头附近还有周家开设的马匹交易市场。而处在码头南边的现在天马山一带即是当年周家专用的牧马场、练马场。相传的牧马旧市即在转水湾一带。
周瑜练兵,不仅有方,而且经常深入一线,为排兵布阵而亲自勘察地形地貌。据传,周瑜在龙舒水南岸练习骑兵时,为便于练兵,惯用军事“术语”将某地命名。比如弯弓山即是因为他在此山将一硬弓折弯而命名之。而马鞍山,不仅是因为此山是当地的最高峰,而被周瑜多次骑马登临而设有指挥所,又因山貌神似马鞍,而被周瑜命名为马鞍山。
公元195年,正在丹阳探望堂叔周尚的周瑜,因孙策的求救,迅速回到舒城率领数千家兵奔赴历阳,并带去大批舟船粮秣。由于周瑜此次是乘船顺龙舒水向巢湖集结再顺江而下,所以就没有带上他的那匹跟随他多年的战马,何况这匹战马也已老矣!
可是,马通人性,老马更恋主人。自从和周瑜分别之后,老马就经常来到龙舒水边盼望主人的归来。由于久盼不归,老马就登上马鞍山最高处向东远望。主人不归,战马不回,饿了,老马就在山上吃草;渴了,老马就在河边喝水。也即在公元210年,在周瑜逝后的不久,这匹思主心切却又始终不见主人归来的老马,好似感应了的主人的“归宿”,再也没有下山,而是“坐化”于马鞍山。从此以后,马鞍山既像一匹骏马立于杭埠河边,一边饮水,一边等待着主人凯旋;又像一匹骏马从天奋蹄而降,仰天长啸,在为周公瑾悲叹惜惋。后来,马鞍山附近的百姓为了纪念这匹知恩深情的老马,就将马鞍山又称为马饮山或天马山。清·嘉庆《舒城县志·卷五·山川》载:“马鞍山,县西南三十五里,以形名山,旧名天马。”
2024年11月,因此山与马鞍山市重名,不利于旅游宣传,又被成功更名为“天马山”。天马山景区位于阙店乡转水湾、阴洼、三湾、向山四村交界处,距舒城县城约20公里,最高海拔298.8米,占地约2.1平方公里。景区内既有天蟾岩、撑腰石、刀劈石、仙人洞、狐仙洞和马蹄印等自然景观,又有古庙、古井、古城墙炮台遗址、烈士碑等人文遗迹,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今,天马山正和山下的转水湾香椿基地、三湾村吴展纪念馆等处珠联璧合,等待着远近的你我来此舒心打卡,欣赏美景,追寻历史,探究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