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椿  影

  • 作者:曹  龙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04 17:23:17
  • 阅读0
  •   晨雾未散时,东柳河畔的椿树已醒了。采椿人背着竹篓,在薄纱般的岚气里穿行。露水沾湿的枝条轻轻一颤,便掐下寸许长的嫩芽。这绛紫色的叶尖裹着银毫,像是春姑娘遗落的翡翠簪子,躺在篓中犹自沁出清冽的香气。

      大竹的春是从香椿开始的。当迎春花才打着骨朵,山坳里早已飘着椿芽特有的辛香。老农说这味道能通七窍,祖辈们靠它驱散料峭春寒。你看,石缝里盘虬的老椿树,树皮皲裂如甲骨文,枝头却总能爆出最鲜嫩的芽尖。采椿人的手被汁液染成赭色,倒像是与老树订了血契。

      聚乙烯薄膜伪造的春天里,椿芽提前三十个昼夜醒来。电子温控器红光闪烁,正悄悄篡改《月令》中“东风解冻”的注脚。一个大棚一天可摘四五十斤椿芽。被大棚诱捕的椿芽,终究长不出石缝里那抹带铁腥味的倔强。

      头茬香椿的价格是集中上市的二到五倍,依然供不应求。市集上,妇人们将椿芽小心翼翼地码放,小心翼翼地将椿芽裹在青箬叶里,像收藏一捧易碎的春色。紫芽要挑三寸长、叶尖微卷如雀舌这样的才配得上“头茬”二字。每一束都标着惊人的价码——那数字足以买下三箩筐土豆。老张头蹲在摊子后,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竹篓边缘,嘟囔着:“这年头,连春天的味道都要论克卖。”

      竹篓里的椿芽正渗出露水时,同一时刻的戴高乐机场法航货舱的温度计指向一点五摄氏度。空运箱里的温控曲线,暗合当年茶马古道的海拔升降。去年春天在巴黎的超市,我竟然见到冷藏柜里躺着熟悉的绛紫色,标签上“四川大竹”的法文像一串跳动的音符。想想跨越欧亚大陆的椿芽,是否也带着东柳河的水汽?鹅肝酱在酥皮里沉默地殖民,椿芽的辛香正在发起一场温和的味觉复辟,在银烛台前演绎东方春味。故乡的孩童,仍然爱用新摘的椿芽拌豆腐,看乳白里漾开的一点点翡翠。我钟爱椿芽烘蛋,铁锅边沿腾起的蒸气里,二十年未变的是蛋液裹住椿芽时那一声轻微的叹息——与母亲往灶膛添柴的响动同频,口感丰富,滋味独特。椿芽本身带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经过简单烘炒后香气更加浓郁,与鸡蛋的鲜嫩搭配,既清爽又鲜美。

      晨曦初散,冷链车的制冷系统哼着《川江号子》的变调,货箱里三百束椿芽正在经历它们的初次飞行。冷链箱凝结的水珠,沿着东柳河的流向生长冰晶,恍惚间竟在罗马后厨的铜盘上,洇开巴山夜雨的纹路——仿佛春寒料峭的潮气跨越了经纬,在异乡的金属器皿上悄然复活。椿芽的绛紫色漫过平流层,在航班轨迹上刺绣出农历节气的虚线。当冷链车翻越大巴山第二道褶皱时,东京筑地市场的冰鲜台正渗出农历二月的潮气。货机穿越乌拉尔山脉的瞬间,塞纳河畔某位主厨的刀尖,突然尝到蜀地岩层的铁腥味。

      当东京便利店的日光灯试图驯化那抹绛紫色时,巴黎餐厅的铜吊灯影中,被切断的叶脉仍在倔强地寻找合拢的可能。东柳河畔的椿树,早已以每小时零点零三毫米的速度分泌树脂,默默弥合这场横跨经纬的裂痕。

      冷柜亮起的刹那,采椿人的竹篓已装满了新芽。他们掌纹中的六个惊蛰,正与条形码下的春蚕一同吐丝,将东方的三月天织进钢铁羽翼的褶皱里。北京的手抚过叶脉,上海弄堂的竹匾筛过晨光,条形码在阴影里蜷成春蚕,伊斯坦布尔的刀裁开酥皮,航站楼跳动的航班号原来是电子的折柳,明朝“夜雨涨秋池”时,罗马的铜盘已盛起东方的春烟。这跨越晨昏线的青翠诗行,让古树新芽在钢铁羽翼下,永远鲜嫩如初绽的三月天。

    【审核人:雨祺】

        标题:椿  影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zhuantiwenzhang/24238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秋水长天秋水长天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30
      • 获得积分:601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223.*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