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时,站在村卫生室的窗前。远处山岚氤氲,像极了《黄帝内经》中描述的"云雾不精",药柜里当归与黄芪的清香在晨露中愈发清冽。
回想起十余年的从医路——从戴着燕尾帽的护理生,到背着药箱走田埂的村医,再到如今银针草药不离身的中医人。药柜最深处锁着三本证书:泛黄的护理资格证、卷边的临床执业证,还有师父手写的《跟师笔记》,它们叠在一起,恰似我生命里最深的刻痕。
十八岁卫校毕业那年的白大褂,袖口总沾着来消毒水的味道。护理生涯教给我的,不仅是肌肉注射的角度和输液滴速,更是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这份敬畏,让我在后来面对村民溃烂的压疮或失禁的老人时,总能想起南丁格尔提灯照亮的不仅是伤口,还有尊严。
婚后第五年,临床医学的课本堆满了书架,考执业医师前,无意间抬头,墙上、床边、镜子旁贴满了易混、难记的知识点……恰好那一年我取得执业资格,再就读中医药大学!跟师拜读中医学!
从医的生涯中,见证了自己的蜕变,也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从一张张微笑的脸、一句句“谢谢你”中,回想起一直热爱中医但已病故爷爷的教诲:你要多学习,看病要仔细,要多帮助身边的人!40余年守乡的同是乡村医生的公公也常在耳边唠叨:我们在乡村里尽量用最少的钱最有效的方式去帮助村民解决问题,困难户能帮的就帮…… 我把这些都记在心里了
“余医生,很开心遇到你,经过您治疗,我终于怀上了”
这是个结婚3余年,一直求医无果的夫妇突然发来的信息,那天我比他们还要高兴!记得当他们拿着一叠叠报告单,放在诊台上:他们真的经历了无数的失望!我认真看了他们的问题:女方月经不调 多囊卵巢综合症,盆腔炎、宫颈管积液!男方 精子活跃度低、畸形!“知犯何逆,随之治之”,老师时刻提醒着,治病得知病因、症候!所幸!夫妻遵医嘱咐,经1个多月的治疗,终于如愿,生下一子。后慢慢与我有缘之人也相继有龙凤胎、有心心念念的女儿……
隔壁村80岁的陈阿婆经常调侃我:余医生,你经常出外学习,我这一身烂肉没你治疗,都好不了,我不舒服时,你一定要在卫生站才行!
被需要的感觉真好!正如有一天隔壁邻居13岁的小男孩,突然下腹痛来诊,我按压发现这是典型的阑尾炎症状,我嘱咐要赶快到医院检查,所幸送诊及时免受手术,保守治愈。
我时常在想:双向奔赴的感觉真的很美好,当我知道旁边小学里个别孩子是特困家庭的,便向机构申请衣物、书籍捐赠,当一件件崭新的羽绒服穿在孩子身上,新书包、新书放在孩子手上时,孩子笑了,我心里也得到了满足。最欣慰的是,通过教大家八段锦和节气养生,慢性病患者逐年减少。也许医者,不单纯是医治人,还得暖心!
暮色中的村庄升起缕缕炊烟,晚霞染红晾在竹匾上的益母草,远处传来谁家煎药的陶罐咕嘟声。从护理到临床再到中医,三度转身终回归同一方诊桌。作为新时代的"赤脚医生",我愿做一味引经药,把千年岐黄之术的根,更深地扎进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