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辞职的原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无疑是当今反腐力度最大也最受民众尊敬的基层官员,他不仅在反腐上空前有力度,在治穷上也为民众做了很多好事,最后的辞职选择也是做公益事业。他是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还写过两本书《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和《别离歌》,应该说他和瞿秋白、毛泽东一样,是我心中最佩服的多才多艺的学者型官员。
可是已被绳之以法的巴东县的县长刘冰却说,陈行甲不懂得什么为官之道,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自己在官场上不干正事,编织拉帮结派的关系网,专干腐败勾当,有何资格评论像陈行甲这样正直有为、才华横溢且颇有建树的领导干部?
很多官员都明白,陈行甲的到来不仅意味着新规矩的设立,还可能撼动他们赖以生存的“关系网”。他的铁腕作风逐渐显现,双规并抓捕了87名官员和商人,其中还牵扯出县级和州级的领导,震动一方。
然而,陈行甲的反腐行动不仅得罪了众多贪腐分子,还直接触碰到了一些身边人的利益。刘冰一向喜欢“走关系、混人情”,而陈行甲恰恰是个“一根筋”,对腐败零容忍。两人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发展到“背后捅刀”的地步。2012年,陈行甲因压力过大患上重度焦虑和抑郁症,住院治疗期间,刘冰竟然跑去省委组织部反映情况,声称:“陈行甲患有精神病,完全不适合再担任县委书记。”他还打了一份报告,附带了多名“目击证人”的“证词”,描述他如何“反常”和“不适”。
这场针对陈行甲的攻势,其实是一次赤裸裸的政治打压,想挤掉他,自己上位。多年后,刘冰因严重违纪被送进监狱,陈行甲还去探望,并问:“你我当时无冤无仇,为何要处处与我作对,还污蔑我有精神病?”刘冰却不以为然,冷冷回应:“你根本就不会做官,不懂什么叫为官之道。”
试问,这所谓的“为官之道”,不就是“同流合污”吗?如果清正廉洁、为民谋福是“不会做官”,那么你那样的“官场哲学”,不过是歪门邪道,那共产党不得改称呼了?好在上级并没有听从刘冰的诬告,还要提拔陈行甲到州委工作。但陈行甲选择了辞职,在辞职前,陈行甲推动了巴东的乡村治理改革,还尝试发展绿色农业,帮助山区脱贫。他用互联网技术为巴东农民打开了新的销路,甚至为此打造了信息化新农村。
陈行甲的辞职值得深思。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完全寄希望于清官来解决问题,反腐带来的危机并未让陈行甲退缩,他对基层治理有着清晰的认识,知道单靠个人力量无法改变整个系统的顽疾。与其依赖权力,他更倾向于通过法治和制度推进改革。他已经意识到自己单枪匹马反腐的局限性。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如果完全寄希望于清官来解决问题,那无疑是体制的悲哀。他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在为官上我已经做到最好了,再做下去就没意思了。若为了左右逢源刷简历,那不是我要的生活。”他不追求“一案成名”,而是注重系统性、根本性的问题治理。
陈行甲的经历告诉我们,法治社会必须依靠法律,而不是某个“青天大老爷”的孤军奋战。他的存在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也让人反思:如果一个地方的治理全靠一把手冒着风险去扭转,那这背后是不是藏着更大的悲哀?,还得依靠健全的法治,靠制度反腐,让腐败没有存在的环境和土壤。
2025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