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大早,受令狐先生的邀约,你等我,我等你,折腾了上午10点来钟才出发,我们几家人按照指定的车辆,直达苗寨看稀奇“宝贝”。
天公不作美,小雨下个不停。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有名的江龙小镇。
见到退休多年的杨老伯,热情地引导镇里的一家苗家牛肉馆。下午1点过钟,大家的身体哪里经得起一段山路的颠簸,特别是车上还坐着近八十岁的外婆,肚子咕咕直叫。我不顾一切,忙催促厨师架起锅,先炒上一盘干锅牛肉,然后配上原汤,将早已卤好的牛肉几大盘倒入小锅里,没多时吃得精光。
杨老伯是土生土长的苗家人,年轻时当过兵,在这个大区(后来改为镇)当区长一干就是十多年,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当上县领导。别看杨老伯个头不高,如今已到了朝杖之年,气色好,额头上看不到一丝皱纹,上穿一件蓝色衬衣,下穿一条黑色裤子,只是皮鞋有些陈旧。
退休后的杨老伯,不抽烟不喝酒,一心想研究自身的苗族文化得到传承。于是,从村民手里购买了十多亩地,用土砖修建了几间简易的房子,进门处用蓝底白字标有“江龙文化旅游景区管理中心”的字样,左侧挂有“景区警务室”。每年通过祭祖等方式在周边几个县集资点小钱,修建了一个小祠堂,自称“江龙苗族文化研究会会长”这个头衔。去年老伴去世后,杨老伯独自在“景点”生活。
听说令狐先生是省里的年轻企业家,这次来“考察”除了带来物资捐赠外,还带着重量级的宾客。杨老伯的两个儿子在体制内工作,大儿子学会一门驾驶技术,小儿子有照相编辑特长。按照活动安排,杨老伯用他不流利的普通话,介绍景区的开发和小祠堂的历史,并将自己潜心研究的苗族文化汇编成书,发给我们。据杨老伯介绍,小祠堂落成的当天,天空出现两条彩虹,照片为证,是块宝地。每走一处,杨老伯的小儿子像个新闻记者,镜头随时跟进,担心怕哪一个环节出差错。车上的年轻人看见满地长着杂草,还有两只在屋里狂叫的土狗,不耐烦同杨老伯“随声附和”。出于尊重,我只好站在杨老伯身旁听讲解,时不时搭话交流。
最精彩的时刻到来,活动的第二站就是观赏奇石。杨老伯的大儿子驾车有点经验,车灯双闪,在陡峭的高山上慢慢行驶。可能是没有休息好,令狐先生跟车跟错了,在同样一台越野车后面一动不动。我下车做了提醒,才敢上路。寨子里只有一条狭窄且凹凸不平的小路,遇见会车真是难上加难。折腾了一个来小时,到达姓方的农户家。方家的坎下砌了一道围墙,一道门紧锁,杨老伯赶紧叫看守的村民将门打开。天哪,奇石厚重,坐南向北,像一头熟睡的狮子。杨老伯随手将石头上飘落的叶子清理了一下,拿起一根竹棍宣讲起来:“这块奇石是老天赐予,难得的宝贝。”
“据初步考证属汉代,石头上标有八卦图、兵战路线图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很有收藏研究价值。”杨老伯越说越起劲。
这时,杨老伯的小儿子把参观的情景一一记录在案,通过微信小程序编辑向公众发布。
我趁杨老伯没注意的时候,顺手摸了一下奇石上的“八卦图”,感觉到有水泥的痕迹。
方家知晓杨老伯的用意,前几年支付我1万块钱就“圈地”。言下之意,想通过“买家”为子孙挣点大钱。
虽然是短暂的旅行,但看出人性的一面。
俗话说,矮子心眼多。杨老伯,你都八十高龄,一天到晚还故弄玄虚,打的是什么主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