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中学生活
文章内容页

中学岁月

  • 作者:吴冬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4 22:00:03
  • 阅读0
  •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

      恰是在这一年的9月1日,我进入铁一中,开始了五年的中学岁月。

      刚刚经历了唐山大地震,人们还处在对地震的恐惧和失去亲人的悲痛之中,常与我在一起玩耍的一个发小,他的老家在唐山,姥姥、姨妈、姑姑、叔叔都被大地震夺去了生命,还有几位亲人受了重伤,悲伤的气氛一直笼罩在他的家里。入学报到后,许多人的名字都叫不出来,同学们正在彼此熟悉中,从新闻广播中传出了举国悲痛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于9月9日在北京逝世。广播电台一遍遍地播着新闻,之后是循环的哀乐。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缓慢地前往摆满了花圈的铁路工人俱乐部,参加集体哀悼活动,哀乐低回,众人抽泣,我们向主席台中央的毛主席巨幅画像深深鞠躬,默哀致敬。一天,外面的喇叭在反复播放着哀乐,播音员用悲痛的声音播报着最新的群众哀悼消息,我见到母亲倚着家门在流泪,看到了我,母亲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大家现在的好日子!”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没什么文化,却明白毛主席缔造的新中国对于她和她的现在,以及我们这个家意味着什么。那时,我有些似懂非懂。但是,母亲的泪水与寥寥数语,我终生都不曾忘记过。

      转眼间到了金秋十月,粉碎了“四人帮”,举国欢庆,到处锣鼓喧天,标语、大字报、广播都在传播激昂的信息,彰显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刚刚熬过“十年动乱”的阴霾,教育领域的欠账实在太多了。63年、64年又是人口出生的高峰,当年小升初的学生数量猛增,铁一中初一年级编了十六个班,每班45人左右,铁二中编了十八个班。各种教育资源捉襟见肘,难以匹配庞大的学生数量。现在,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两所中学已经合并为市八中。

      学校没有足够的教室,教材要从上一年级的学生中借阅。因教室匮乏,我们不得不采取半天制上课,各班级分时段,交替使用有限的教室资源。没有课桌椅,矮凳是用六块红砖垒的石凳子,双腿就是书桌,书包随地而放。许多教室的窗户都没玻璃,只好用纸板钉上。所有教室皆无电灯照明,晴天尚可应付,一旦遇上阴天,便只能听老师口述,我的座位在后排,看到的板书模糊不清,只能课后向同学借阅笔记以补全。

      最严重的问题是师资不足。铁路教育主管部门紧急从铁路职工家属中,招聘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职工家属,任临时的代课老师。我的两任班主任老师都是临时招聘的。大约在一年以后,到了初中二年级,学校又从插队的高中毕业中,招收了一些老师,替换了临时的代课教师,我也换了第三任班主任。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学校选择了一些素质较高的高二学生,到初一各班担任学生辅导员。

      学校有一个不大的农场,紧邻着学校,是学农的主要场所。我们学农的主要内容是除草、施肥、浇水,打扫猪圈、清理猪粪。地里种的瓜仅有碗口的大小,在半生不熟熟时,却已被班里几个调皮的同学提前摘了下来。农场场长得知后,勃然大怒,说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并给当事人处分,但随着学农的很快结束,摘瓜事件最终不了了之。学工因没有合适的工厂可去,学校便安排我们挖人防地道,每天乘坐简易的升降车上上下下,也不戴安全帽,完全没有施工作业规范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措施,好在没有出什么安全事故。

      学校的红卫兵组织继续存在着,加入红卫兵依然是学生要求上进的“标志”。以年级为单位,各年级组成了红卫兵大队,班级为中队。红卫兵组织的活动不多,其中一项任务是检查各班的早读、卫生,并做好评比。我和大队几位同学每天早晨都要聚在一起,按照惯例完成这些检查任务,并向老师汇报当日情况。

      1977年,《毛选》五卷出版发行了。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同学们手持彩色的丝带,去火车站迎接运到此地的《毛选》五卷。政治课老师开始讲授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等篇目,学校组织了各种的学习小组,并要求写心得体会。我写的几篇心得体会被老师选中,认为质量较好,因此,我荣幸地被选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这一殊荣让我倍感振奋。学校教学楼大门口的墙报,以显著的位置对我进行了宣传报道,我成为同学们的关注点。可是墙报的附图,却是一个女生在坐在灯下读书,引得同学驻足围观,纷纷议论,“吴春复不是某某班的男生吗”,一时间搞得我好不尴尬。

      边疆地区的春天来得总会迟些,这里的高考指挥棒没有全力挥舞起来。由乱到治的过程中,学习的紧迫性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学校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老师、学生也没有显著的升学压力问题出现。

      结束了初二的学习,教育改革的春风才从内地吹到了边疆。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的高考,学校要分“重点班”了。一天,有个同学来家里告诉我,他去了重点班,我也分到了重点班!他的妈妈是学校的老师,信息要灵通一些,对分班的事也比较关注。得知了消息,我们便一起来到学校,去看详细的名单。在学校的旧礼堂中,白纸黑字写着重新编排的班级序列,以及各班的学生名单。初三年级的一班、二班为重点班,我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一班的名册上,全年级的班级总数仍然是十六个。

      在整个初三年级,大部分的时间都沿袭是以前的惯性。就我个人而言,学习时间没有增加,作息时间没有变化,一切都好似从前一样。然而,自那一刻起,一些同学的心理悄然有了微妙的变化,萌发了“竞争”的意识。

      中学的真正决胜阶段,是进入高中阶段,在我读高中时,是两年制高中。

      为应对社会对分班、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舆论压力,高中的班级序列进行了重新调整,将三班与四班设定为重点班。此前,在初中毕业时,一部分学生选择了报考中专、技校,一部分人选择了待业、等待招工,读高中的学生人数大为减少,从十六个班缩减为八个班。临近高一结束时,又进行了文理科分班,组建了一个文科重点班,三班、四班仍为理科重点班。

      营造浓厚的高考氛围,始于优化教师资源。带重点班的各科老师,都是从上届辅导过高考的老师中选配,集中了学校最好的师资力量,可谓能人云集。政治老师是我的班主任,教学与学生管理经验丰富;语文老师与数学老师是“夫妻档”,工作事业、家庭生活都为人称道;物理老师曾带过毕业班,兢兢业业,作风踏实,他的爱人曾经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化学老师是当地教育系统的翘楚,化学科的领军人物;英语老师、生物老师都是颇有一番资历。在此期间,因老师的更替,还掀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一天,上物理课时,来了另外一位老师,刚从上届毕业班下来,也是名校毕业的,他没有做过多的情况介绍,只是告诉我们,学校安排从今天起由他来上物理课,同学们都很诧异,纷纷猜测其中的缘由。诸如老师的高低、能力的强弱,学校工作调配的合理与否,原来那位老师的情绪如何等等,各种各样的传言很快就到了同学们的耳朵里。在迷茫之中,过了大约两周的样子,原来的物理老师又重新出现在我班的讲台上,他也没有做任何的解释说明,一直到我们高中毕业。此事虽不是大事,却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高考对学校、学生是至关重要的,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全力备战高考,学校的课外活动几乎不见踪迹,社团活动也难觅身影。一切时间都在上课、刷题。为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班主任赵老师主动教同学们学唱歌曲,并特意安排同学们下午集体跑步出操。每天在放学后,我和几个同学把课桌拼在一起做乒乓球台,“悄悄”地在教室打乒乓球,玩得好不开心。没过几天,东窗事发了,赵老师知道了在班里打球的事,说这样可能会损害公物,让我们在班级做了口头检查,一场自发的体育活动被“意外”终止了。后来,我想这也许是赵老师“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敦促我们放学后,尽快回家做功课,并彻底断了我们贪玩的小心思。

      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回家;放下书本,端起饭碗;放下碗筷,捧起书本;中学的日子,就这样单调重复着。然而,要想长时间保持高度的精力集中,实属不易。忙里偷闲中,姐姐哥哥看的一些期刊,如《解放军文艺》《十月》《收获》《小说月报》等也到了我的书桌上,哥哥的一位中学同窗好友早先考入了四川的一所高等学府,时常会给他寄来一些最新出版的小说,其中就包括我在那段时间里阅读的《金陵春梦》等作品。一天,一个湖北老乡家的大哥哥,大学放假时来到我家,看到我还在读这些文艺期刊和小说,便说:“你还有时间读这些书?现在每天的时间都要珍惜,不下功夫,这样怎么能考上理想的大学?”。从那以后,我便远离了与高考复习资料有关的任何课外读物了。

      好的教辅材料总是奇缺的。有人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找来了“北京海淀区高考辅导材料”,这对边疆地区的高考生来说,是极为罕见和宝贵。得知城里的新华书店售卖六十年代发行,如今再版的“数理化丛书”一套三册,我骑上自行车,先后几次进城在书店排队,方购得一套。在模拟考试阶段,老师们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备考,千方百计找来各种模拟试卷,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我们的见识。连续的几次模拟考试之后,高考的日子在一天天临近。

      填过了高考志愿,高考的日子就来到了。

      高考的考点是在城里的市二中,同学们自己骑着自行车就去了,不会骑自行车的同学,则乘坐家长的自行车,鲜见有家长专门陪考的。不巧是,在高考那几天,正赶上我家住的公房维修,屋顶在重新铺油,中午根本无法休息,母亲就给我找了临近的邻居家去午休,到点了去叫醒我,怕我睡过了,耽误了下午的考试。

      在20世纪80年代,高考绝对是“一考定终身”的事情。社会没有人做专业的高考志愿辅导,高考志愿规划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多年以后的事,红遍全网的高考志愿专家张雪峰还没有出现,学校的老师能给的建议也不多,多数家长的信息来源十分有限,因此,同学们填报的志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当时的高考志愿是“四级贯通”,即大学、大专、中专、技校都可以填报,达到哪个分数线,就去相应的学校读书。未能跨越大学本科录取门槛的同学们,大多选择了步入大专、中专或技校的大门。其实,一些人通过复读,再奋力一搏,完全可以踏入大学的殿堂,命运的转折或许就潜藏在这份坚持之中。

      1981年,全国高考录取率为10.81%,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得以继续后来的高等教育之路。

      五年的中学时光,不仅是一段学习知识的历程,更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程。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渐渐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再到为了高考而刻苦努力,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的汗水,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更加坚韧、更加成熟的我。

      中学的岁月里,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回味。与老师、同学之间共处的经历,为了高考梦而拼搏的日子,面对挫折时永不言弃的坚持,都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如今,当我再次回首那段时光,心中充满了感激。感激我的父母,感激我的老师,感激我的同学,在你们的一路陪伴,我走过了高考的“独木桥”。

      2025年5月5日

    【审核人:雨祺】

        标题:中学岁月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xiaoyuan/zhongxuexiaoyuanwenzhang/243135.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冬日旋律冬日旋律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