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生哲理 人生感悟
文章内容页

张明学:五十知命

  • 作者:张明学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2-09-06 00:06:22
  • 阅读0
  •   曾感触于冰心老人将生命比作一川奔流不息归化消融于海的春水。在华夏文明里水是诸多美德的集大成者。“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子亦赋水以九德。生命若水,不仅是冰心这位睿智老人在历经沧桑后的感悟,也融入了她对人性善良与美好的祝愿。然而,当自己历经千帆,处在双鬓染霜的天命之年。总感生命里缺少了老人笔下的那份艳丽与美好。生活中咀嚼出更多的是现实的骨感与负重前行的艰辛。

      在自己周遭里,生命总被演绎的千姿百态且纷繁复杂。《易经》中说:大道五十,天衍四九,遁去其一。可我更信服常人所说的:大道三千,择其一而从之。大千世界,每一种生命形态,每一段生命历程,都不只是际遇与经历,而是一场修行。每个生命既是修行者,也是证道者。每个人在追求与实现梦想过程中都渴望拥有无尽的人生坦途。然而,有这种人生际遇者可谓寥寥。圣人亦曾叹息:“道之不行,我知之矣。”记得与恩师平远教授在群里闲侃时慨叹:人到中年,哪怕再虚弱,也得让自己站成一颗树的姿态。因为身边总有些人在等候自己荫庇。这是人类代代相因无可回避责任之因。梁启超先生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正因如此,每次微不足道的付出我都能获得些许心灵的慰安。在生命修行中我常告诫自己:成就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去成就别人。但别期望二者之间构成等价。这一初衷形成缘自与开亮禅师交往。

      多年前,在一辆开往乡村老旧巴士上。两位面容清癯的青年比邻而坐,笑言晏晏。一位是意气风发入世的我。另一位是云鞋僧衣出世修行的开亮禅师。在我的潜意识里,佛家子弟只是渡化世人向善的精神引领者。对眼前年轻禅师的认知依然局限在我的潜意识里。然而,在与禅师有限的交流与交往中,我不禁折服于他的执着与睿智。

      开亮禅师出家福建。为磨砺道心,云游四方。偶至黄金山永昌寺遗址。他慧眼顿开,讶然惊叹:此乃佛门绝佳道场。于是,驻锡此地,广布佛缘。他在遗址处披荆斩棘,独自相伴青灯孤蓬累月修行。他说,尽管此地林木参天荆棘丛生却从未感到过恐惧与孤独,相反他感受到的是旺盛人气。禅师想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此开辟道场弘扬佛法。可事与愿违,他跑遍相关宗教管理部门,未能获得建寺许可。黯然离去时,他笃定断言:日后,此地香火必能大盛。后又深深叹息:终归,我福缘浅薄,无福消受此禅宗福地。几年后,有积德行善者出资千万重建永昌寺。当地百姓感念开亮禅师虔心向佛,专程请他主持建造。当时开亮禅师已是福建雪峰寺住持,可谓道果初成。历时三载,在开亮禅师的主持下一批颇具规模佛教建筑矗立在他曾经只影孤灯修行地。当一切尘埃落定,开亮禅师卸任永昌寺住持,再次飘然而去。宋法演禅师训示弟子: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大智慧者知因果,知因果者知进退取舍。禅师道心执着却熟稔进退取舍。他能渡人渡己,当成其正果。大千世界又有多少生命在修行中背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而过于专注成就自我,膨胀的私欲最成为终身难以翻越的大山。

      与禅师相较,我只是乡村土著,只知做乡村教育忠实的守望者。闲暇时,我爱审视周遭及自己的生命形态。在叹惋“逝者如斯”的时光将生命摇曳的斑驳陆离且不可逆转的同时,也感慨生命形态的丰富多彩。生命积极如“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洒脱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羁如“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无论何种生命在浩渺无尽的时空里都永远微如尘埃。大多生命多归属于平凡。平凡的生命世界里蕴养着微如草芥的我。

      二十七年前,带着一身书卷与乡土的气息,我走出象牙塔,成为一名山乡育人摆渡者。当回到生养自己的江南山乡,内心深处流溢着羁鸟回旧林,池鱼归故渊的喜悦与欢心。那时眼前的生命与生活都无比的美好。在故乡的领地里绿是生命的主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都以最真诚的态度、最本真的方式生存着。没有任何装扮与掩饰、没有任何矫揉与造作,所有生命以原始的状态俯仰于天地之间。然而,当自己渐渐剥离于家庭母体,一切都随之悄然发生改变,呈现眼前的是更多生活本真。起先,微薄的薪水让自己的生活捉襟见肘,累月工资拖欠更让自己望穿秋水;后来,自己开枝散叶,抚老育小。家庭与社会的罗网交织的日益严实紧密。能让自己获取心灵慰藉的是孩子们的笑脸与小小三尺讲坛。立在讲台你便能找到王者的感觉,行走在孩子中间你便能如沐春风。因为爱,所以付出,这是人世间最简单也最遵从本心的行为法则。恋乡情结让我成为乡村教育的麦田守望者。并为之付出了生命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千百年来,城市作为生命与成就梦想的载体接纳和安抚着众多生命与灵魂。随着城市化进程热度加深,城市聚落成已为了许多生命的期盼与仰望。而我是食古不化的乡村土著,感受不到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所给予生命风帆的激荡。曾应领导之邀帮助在城市小区筹建一所新式学校。让我助力校园文化设计与特色课程设置、开发。一年后,学校正常运转。我谢绝校方挽留,义无反顾回到山乡校园,在三尺讲台上继续躬耕前行。那时起,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生命与生存之源是那片无法割舍的温润乡土。

      庄周梦蝶是何等绮丽美妙的生命遐想。年轻时,我渴望自己能在育人之路上破茧成蝶。而今我已不敢对生命有过多奢望,只求能心有所安,身有所寓。回首生命的修行处,能如苏轼轻吟:此心安处是吾乡。

    【审核人:雨祺】

        标题:张明学:五十知命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zheli/renshengganwu/26032.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帝人帝人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66
      • 获得积分:1163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7.27.74.*
          【帝人】发布的其他文章: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