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夏
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爱看书、借书、买书,也收集旧书。
那天傍晚时分,饭后散步时偶遇一个旧书摊,一位老者大声吆喝:“便宜卖了,一元一本!”我闻声走了过去,在那些摊在地上的旧书里翻捡起来。老者见我挑得认真,又从身旁的箱子里掏出一摞书扔到我面前,那本《三个火枪手》就来到了我眼前。1988年出版,定价2.5元,平装。这本文学名著,封面严重污损,污渍斑斑,书页泛黄得像古籍,虽然品相差但不缺页,不影响阅读,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它是一本曾经在图书馆里“生活”过的书,内页盖有“某某水泥厂”的图书馆印章,从它破旧的程度来看,我想这本书在当时一定很受欢迎,虽然受欢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惜。借书的人大概是工人居多吧,他们把它带到工厂,在食堂的餐桌上看,汤汤水水滴落下来,因不是自己的书,也满不在乎。沾满粉尘和机油的手,互相传阅着,污渍浸染书页,经时光漫延,终与泛黄的纸张融为一体,酿成了岁月的痕迹。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我阅读的高峰期,对古今中外的名著情有独钟。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没有现在优越,但是精神生活相对富足。我当时的工作是三班倒,为了防止值夜班的时候犯困,看书成了最好的提神药,往往一个夜班的功夫看完一本书,下了班就去图书馆还书、借书。
与书为伴的日子真是美好,密集的阅读也为我以后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是时光走到了九十年代末,我的阅读黄金时代结束了。一些单位图书室被挪作他用,书籍被卖到废品收购站,化成了纸浆,幸存的被小书贩论斤买走,出现在旧书摊上,如果有幸遇到珍爱它的人,带着一身的沧桑还能重新回到“被宠”的地位,也算是圆满的归宿了。
我书架最上端有几十本旧书,都是从地摊上淘来的,朋友说把它们摆在书架里不美观,不如放起来收藏好。我笑了,不置可否。当我想读书时,我希望随手就能取阅任何一本,翻看一本旧书籍,如同打开一坛陈年老酒,油墨的香气、纸张的摩擦、人的气息,混杂往昔的味道扑面而来。读着这样一本书,仿佛时光倒流,静品沉缓绵长的旧日芬芳。
编辑:李玉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