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衍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其中,“装台”就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的小说《装台》便聚焦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书中,他以“装台”的发展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刁顺子的日常生活、他的喜怒哀乐,成功塑造了“装台人”刁顺子这一特殊行业的艺术典型,给读者以强大的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让人耳目一新,久久不忘。
小说《装台》里,主人公刁顺子出身在西京市郊,早先是菜农。在两个哥哥因赌博而败家时,他起早贪黑,早出晚归,硬是用一担担蔬菜建起了一座二层小院,有了自己的窝。随着城市的发展,他家的土地被占,他由菜农摇身一变,成了新市民。但他并没有像其他村民,整天遛狗逗鸟,无所事事,而是选择了去劳务市场蹬三轮,帮客户拉货,后来进入“装台”这一新兴的行业。刁顺子为什么这样做呢?大多数人认为他傻、笨,可他不这样认为,他的话十分朴实:自己劳动挣来的钱,用起来踏实。这个话很质朴,很接地气。他的幸福,来源于自己的双手,来源于自己的勤劳奋进。所以说,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不仅取决于行动力度,还取决于思维宽度。
“他驮着最重的东西,就是发言权,就是管理。”领导的威望,一个团体的向心力,一个团队的精神,怎样才能最好?刁顺子给出了答案。刁顺子在骑三轮、拉货、打小工的过程中,逐渐进入了“装台”这一行业,也拉起了自己的队伍。但他没有因为是带头人,又是西京市本地人,就瞧不起从外地到西京打工的人。也不像其他人,干活指手画脚,领钱专拿大头,而是身先士卒,专拣最重、最苦的活干。他的团队平时看起来嘻嘻哈哈,可在干工作上从未“掉链子”,总是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各种装台任务,得到了各个演出团体(尤其是秦腔团)的高度认可,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为了行业的翘楚。后来刁顺子因老婆出走而心灰意冷,甩手不愿再干“装台”这一行时,他的团队居然无人挑得起来。以至于他们都说:刁顺子是他们团队灵魂式人物,离了他,这个团体真玩不转了。吃别人不能理解的委屈,受别人不能承重之累,这是刁顺子的做人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做人信念。
刁顺子在日常生活里,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实、木讷、软弱。可我觉得,这是一种为人的善良。刁顺子在装台的业务处理中,处处给剧团的人陪笑脸,说好话,可他在处理大吊死亡一事上,表现了他的自尊、他的善良、他做人的底线。在刁顺子代表死者一方与剧团沟通中,剧务主任寇铁,在刁顺子面前嚣张惯了,一口咬定大吊是自作自受,不予赔偿。刁顺子把他叫到无人的地方,求他高抬贵手,以至于差点给他跪下,可寇铁就是油盐不进。刁顺子忍无可忍,生平第一次动手,狠狠给了寇铁一拳,当场将他打蒙。寇铁挨了打去告状,可大家都不相信刁顺子会出手打他。寇铁吃了个暗亏,反而不敢再掺和这件事了。后来的结果是双方很快达成协议,皆大欢喜。善良不代表软弱,不代表没脾气,只要是不触碰到他做人的底线,刁顺子都能忍了、算了。可你真触碰到他做人的底线,他也有他的硬气与自尊。另外,生活中象寇铁这种人,平时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可你如果给他一点厉害,他反而老实了。不幸的是,这种小人,现实生活里还挺多。
作者陈彦在小说结尾写道:他们像蚂蚁一样忙活,可他们生活得很自尊、很庄严、很坚定。勿庸置疑,刁顺子身上闪烁着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所特有的勤劳、奋进、善良、质朴、坚韧等品质。作者把刁顺子写活了——有思想,有人情味,有人间烟火气。每个人都能从刁顺子身上,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发展史,就是以千千万万的“刁顺子”们为依托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思想,我们的民族才生生不息,遇磨难而不倒。这就是小说《装台》给我的最大启示。(高帅)编辑:郭梦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