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知名微信公众号“最人物”发布了一篇名为《内娱明星,正在批量退圈》的文章。该文章就当今内娱明星大量退圈的现状进行分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而这些“退圈”明星,他们大多较为年轻,且进入娱乐圈时间普遍不长,也缺乏拿得出手的作品。甚至有网友在其“退圈”发文下调侃道:“说是退圈,但实际上从没进过圈”。
其实这些艺人退圈的背后,反映出娱乐圈的多重困境。比如竞争残酷与资源不均:娱乐圈新人不断涌入,竞争异常激烈。大量演员面临无戏可拍、收入锐减的困境,底层演员生存艰难,即便有一定作品积累,也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据数据显示,2023年影视行业开机率同比下降27%,而艺术院校毕业生人数连续五年增长。这种供需失衡导致“90%资源集中在10%的头部艺人”已成为行业常态。底层演员的生存状态,堪比互联网行业的“35岁危机”,而且来得更早、更猛烈。
此外,在社交媒体时代,艺人不仅需要演技,更要成为“全天候人设运营者”。某经纪公司调研显示,艺人平均每周需投入15小时维护社交账号,而演技培训时间不足5小时。这种异化让艺术创作沦为流量博弈。更现实的问题是,部分艺人随着年龄增长和市场变化,面临转型难题,角色同质化严重,难以突破自我,继续留在娱乐圈的动力不足。
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挑战的行业里,当明星们按下“暂停键”,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转行也不失为另一种人生选择。
近年来,TVB演员转行的消息屡见不鲜,从“御用丫鬟”陈思齐摆摊卖鸡爪,到“Kobe”沈震轩开网约车,再到“非凡哥”麦长青转型当网红,曾经活跃在荧幕上的他们,纷纷在娱乐圈外开启了新的职业生涯。面对“过气艺人沦落摆摊”的质疑,陈思齐坦然回应:“演员只是一份工作,和司机、服务员没什么不同。”这种接地气的态度,反而赢得了大量支持者。
前TVB知名演员马浚伟被曝在歌手、咖啡师、北大学子、公职人员等多个角色中自由切换,他自己则表示,“我从来都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我常常告诉很多演艺界的新生代,如果你真的要长期发展艺术路,请您把自己当成是一个艺术工作者,不要把自己当作明星。明星的路很短,可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工作者,路很长的,表演艺术是很深的学问,不是你说你拍了几十年戏,你就会懂。我觉得我本身就没有什么明星包袱,早就没有了。”
当TVB老戏骨在直播间重现《金枝欲孽》式宫斗带货,当爱豆转型成为密室逃脱NPC设计师——这些看似“跨界”的案例,实则是娱乐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微观镜像。职业选择的本质,从来不是在鄙视链上攀爬,而是不断寻找自身技能与时代需求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