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唐.文秀。 该诗明确的告诉我们端午节的来由,以及粽子与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粽子的由来和屈原的故事是紧密相联的。公元前34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先后任楚国的三闾大夫等职。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齐国)抗秦(秦国)。屈原的主张遭到当时楚国豪门贵族的排挤,他被流放于湘江流域一带,从此楚国逐渐从兴盛走向衰退。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攻破楚国国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当年的五月五日在汨罗江投江而死。
老百姓爱戴屈原思念屈原,为了不使鱼虾等水中生物伤害屈原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上大米投入江中。后来人们为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端午节老百姓便用竹筒装上大米投江祭奠。这就是粽子的前身,“筒粽”的由来。
在中华大地上绝大多数地方端午节大都喜食粽子。大多用糯米为主要原料,辅以绿豆等原料作为馅料。
川西平原每逢端午节和春节前夕有包粽子的风俗,尤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盛。
我母亲在世时都要在春节前夕和端午节前夕包粽子。
在每年的夏末初秋时节,母亲就要到附近院落的竹林盘内去采摘粽叶。
粽叶竹是野生的几乎无人栽种。即便在川西坝子的乡村粽叶都是比较稀少的。
由于采摘粽叶的人多,物以稀为贵,因而市面上的粽叶一般都比较贵。
母亲将粽叶采摘到后,平整的铺在簸箕内晾晒到七八分干,为避免其“卷叶”,母亲便及时将其整齐的收集起来,轻轻的对折用麻绳将其梱好让其自然风干备用。
包粽子是一个极其辛苦繁琐细致的事情。如果不是我多次亲眼看见我母亲包粽子,我是不会明白原来包褁一个小小的粽子,竟然要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心思和精力。多次目睹我母亲包粽子我对母亲的感情更加深了。
母亲包褁粽子之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麻纱”(纺麻纱),用于捆扎粽子。
接着就是洗粽叶,将粽叶泡上清水,用刷子用力刷掉粽叶背面的“剌毛”和灰尘后过两次清水。再将粽叶煮一下使其柔软便于折叠包褁粽子。
选用上等且当年的糯米、红豆洗净并选出其中的异物,用井水泡上半天滤干水分,将糯米和红豆倒在一起,再加之适量的食用盐、花椒面用菜籽油拌好。有条件的话也添加大枣和腊肉丁后就可以包粽子了。
粽子包好之后用麻绳缠绕粽子,梱扎结实十个连成一提,用剪刀剪去多余的粽丝和麻纱就开始下锅煮了。
煮一锅粽子大约需经40分钟时间。粽子煮熟后不能马上起锅。我曾问过我的母亲为什么粽子都煮熟了为啥不及时起锅?母亲看出了我嘴馋的心思!她对我说:粽子煮熟后需在锅里焖上半小时方能出锅,这样粽子才更加软糯可口,母亲的话我至今记忆犹新。
煮熟的粽子起锅后高高的挂在竹杆上,任风吹任人看,闻到空气里浮游着一股股粽叶特有的气味,再抬头去看那挂在竹杆上一提、一提的粽子,心头自然也就明白端午节或新年快到了!
现距离我家不足二百米远的南面,有一条街名叫半边街,北面有一条街叫碾坝街。
每年端午节还没有到,半边街上几乎所有的店铺都有粽子卖,五湖四海的粽子,包装精美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整条半边街上只要有空地的地方,都被精明的商人们,搭建起临时摊位售卖粽子。
成都平原端午节吃粽子有一个习俗,即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也要吃咸鸭蛋和皮蛋。因而半边街上除了各式各样的粽子售卖外,咸鸭蛋皮蛋自然是少不了的。商人在售卖粽子的同时也售卖咸鸭蛋和皮蛋。叫卖声此起彼伏,购物的、狂街的人们接踵而至,平日里稀疏畅通街道此时变得热闹非凡。
端午节“百草皆为药”,是若干年来流传于川西平原的习俗。端午节前二三天,碾坝街上就有不少村民在售卖艾蒿菖蒲等草药。端午节当天尤其多,至少有数百个摊点售卖艾蒿菖蒲等,整条碾坝街的空气中都弥漫着艾蒿和菖蒲的特有气味,让人十分受用。
碾坝街上的艾蒿菖蒲等的价格极为低廉,上午买的时候稍微贵点,由于售卖的人多量大到下午二元钱就可买到一大把。
人们购买艾蒿菖蒲后,部分居民将其挂在自家的门框上,传说这样可以辟邪。有一部分居民将新藓的艾蒿菖蒲等熬成洗澡水,给儿童洗澡普遍认识效果较好。也有的居民将购来有艾蒿菖蒲晾晒干后备用。实践证明艾蒿菖蒲确实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到夏秋季的晚上,我常常看见我的母亲用“艾叶烧”,农村中又叫“沤烟”,青烟袅袅,一股特有的艾蒿香熏得蚊子逃之夭夭,小时候的我常常在艾蒿薰香中进入梦乡。
“但使故乡三户在,彩丝何惜俱长蛟。”《楚宫》.唐.李商隐。一个小小的粽子,能流传千年不衰,可以看出中国广大老百姓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思念之情,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的爱国情怀!
过几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看见粽子又使我想起我那慈悲、善良、勤劳、一生艰辛的母亲!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母亲为我们包粽子的场景,我的眼眶不由自主的湿润了!
粽子,凝聚着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