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的海河之畔,春风吹拂过津沽大地,带来了古老文明的轻声吟唱。在"明理文化津沽行"首届非遗文化节的璀璨舞台上,天津散文研究会以一场"非遗文化"主题散文征文活动,为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城市谱写了一曲跨越时空的诗篇。自2025年1月18日征稿启事发出,至2月10日截稿,来自全国各地如溪流汇聚般的97篇稿件,承载着散文作家们对非遗文化的深情凝望,最终化作30篇获奖作品,在春风中绽放出文化的芬芳。
一城非遗,半部津门史。天津作家沙彩虹笔下的《中华石园里时光流转》,山西作家王友明文字间《京卫空心面传承百年》,两篇一等奖作品犹如两枚印章,为本次征文活动落下华彩浓墨的印记。97篇入围稿件,如同97扇时光之门,带领读者穿梭在津门古今之间:许新复的《剪纸新花绽放在现代化都市》,张建庆的《杨柳青年画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章》;柳辉的《线腔从北京唱到天津》,陈佾生笔下《潮州的木雕之乡散发着千年匠心》;就连武新才《狗不理包子返乡记》这般"接地气"的选题,也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现了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
这些文字如同一幅幅工笔画,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天津非遗的千年传承。从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勾刻印绘表”,到天津时调的婉转悠扬;从天津剪纸的精巧细致,到武强年画的质朴豪放,每一个文字都在讲述着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王浩亭《绣梦织锦绘非遗》中的苏绣传承人与现代设计的碰撞,陈彩洁《沙窝萝卜的自述》拟人化叙述中透出的文化自豪,都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跃动在当下的生命体。
散文为桥,文化永续。"写作是另一种记忆方式",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本次征文不仅是对非遗的文字记录,更是一场文化的寻根之旅。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此次尝试,成功搭起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诗意桥梁。从特别荣誉奖《沙窝萝卜的自述》俏皮的语言风格,到《天津时调,一张城市的名片》的深沉致意,每一种非遗在散文中都获得了新的生命形式。
武新才《狗不理包子返乡记》以拟人笔法讲述老字号的新征程,《大胡同"双伞阵图老会"》在历史纵深中展现非遗生命力;夏文《非遗文化—中华吟诵 妈祖信俗》穿越时空,将两岸非遗相连。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座座穿越古今的文化桥梁,让年轻一代得以触摸非遗的温度,感受文化的脉动。
诗意远方,薪火相传。颁奖典礼上,王晔《妈妈,此刻我在写景泰蓝》的感人至深,刘会来《助力"非遗"惠津城》的家国情怀,无不展现非遗传承的温度。当"非遗"不再被束之高阁,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出新火花,非遗便不再是冰冷的"遗产",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文化基因。
诚如评委会所言:"这些文字记录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非遗传承从不是简单的技艺传递,而是一种文化的血脉相连。从《剪纸达人家国情》的家国情怀,到《叶县瘸子烩面》的地方记忆;从《中华石园里的非遗时光》的历史厚重,到《夯歌》的生命律动,每一篇获奖作品都在讲述着一个共同故事,关于文化传承,关于诗意远方,关于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当颁奖典礼的掌声渐渐散去,海河的波光依旧。这些流淌在文字间的非遗故事,如同天津的三岔河口,汇聚着历史、现实与未来。它们告诉我们非遗不老,诗心永存,文化传承永远在路上,这也许就是"非遗文化"散文征文活动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