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江流千载共潮生——张港与潜江的千年血脉

  • 作者:泰频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02 00:24:45
  • 阅读0
  •   汉水奔流处,千年的浪涛在荆楚大地上刻下文明的年轮。在江汉平原的腹地,潜江与张港这对血脉相连的兄弟,用七百年的相守与七十载的别离,在历史长卷中书写着动人的篇章。芦洑塔影依旧,白洑波光未改,那些深嵌在土地里的记忆,始终在诉说着两座城镇割不断的羁绊。

      一、汉水东逝处千年共潮生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朝廷在潜江垸设立潜江县治,这片"地处汉滨、田庐相望"的沃土,自此开启了与张港七百年的命运交织。据《水经注》记载,张港古称"章港",因东汉名士章孟曾在此筑庐讲学得名。自宋初至1955年,张港始终是潜江版图上璀璨的明珠,其行政隶属可追溯至五代时期江陵府的建制。

      在潜江八景的版图中,张港占据着独特的文化坐标。元代《潜江志》载:"芦洑宝塔,七级浮屠,镇汉水之险。"这座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的高塔,与白洑波光、东城烟柳、蚌湖秋月、浩口春帆、总口晴岚、周矶夕照、徐李渔歌共同构成潜江古八景。其中"芦洑塔影"所在的张港芦洑渡,至今仍是汉江航运的重要节点。

      二、官民同舟济血脉总相连

      明万历年间,潜江知县张可大主持修筑张港江堤时,留下了"官袍沾泥泞,赤足量江堤"的佳话。这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的汛期,亲自带领三千民夫驻守张港月余。清康熙《潜江县志》记载,当江堤出现险情时,张可大"解腰间玉带投于决口,誓与堤防共存亡",最终保住了万亩良田。这种"父母官"精神,在潜江官员中代代相传。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张港爆发"盐枭案",潜江知县王又旦创造性地采用"乡老调解法",邀请张港十三姓族长共商,既惩治首恶又保全乡邻,此事载入《大清会典》作为"亲民理政"典范。光绪年间,潜江士绅在张港创办"同文书院",将江汉平原的雕版印刷技艺与张港芦苇造纸术完美结合,培养出三十七位举人。

      三、洪涛鉴真情分治心难离

      1954年的汉江洪灾,成为检验两地情谊的试金石。当年7月,张港段江堤出现百米裂痕,潜江县委书记杨致远率领八百干部连夜驰援。据《潜江防汛志》记载,抢险队伍中既有刚完成自家堤防加固的潜江民工,也有自发前来的教师学生。在齐腰深的洪水中,两地百姓肩扛手递,用三天三夜筑起十里长的防浪林带。

      正是这次共御天灾的经历,让后来的区划调整充满温情。1955年7月,为优化汉江防汛管理体系,国务院将张港划归天门。分离前夕,潜江百姓自发筹集三千石稻谷、五百匹土布相赠,张港乡亲则回赠"汉水同源"木匾。这块用汉江沉船木料雕刻的牌匾,至今悬挂在潜江市博物馆正厅。

      四、文脉永相连心潮共此声

      在潜江管辖时期,张港始终是江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在张港附近的岳家湾、渔薪河、多宝湾三处设伏,大破金兵。这段历史催生了独特的"岳家军鼓乐",其曲牌《将军令》至今仍是潜江花鼓戏的经典剧目。元代杂剧大家关汉卿游历张港时,目睹芦洑渡船工与风浪搏斗的场景,创作出《单刀会》中"大江东去浪千叠"的千古绝唱。

      当代考古发现更印证着两地的文化同源性。2018年,汉江左岸,离张港不远的谭家岭遗址出土的东周时期青铜编钟,其纹饰与潜江龙湾遗址出土文物如出一辙。这些沉睡地下两千年的乐钟,仿佛仍在演奏着江汉平原的文明交响。

      汉水汤汤,不舍昼夜。当张港码头的船笛在天际回响,潜江的稻浪总会应和着同样的节奏翻涌。行政区划的笔墨可以改写版图的颜色,却永远无法分割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正如芦洑塔砖上那句明代铭文所刻:"汉水有尽时,此情无绝期。"在浩荡的江声中,两座城镇的故事,仍在续写着新的篇章。

      今天,潜江汉江大桥的通车,更加便捷了张港人民回潜江娘家,看望娘家的亲人们。亲人们,我们在天门婆家也过得很幸福,我们的生活比蜜甜!潜江娘家的亲人们,我们想念着你们!

      ——张港人民

    【审核人:雨祺】
        上一篇:细碎的光
        下一篇:游长城

        标题:江流千载共潮生——张港与潜江的千年血脉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jieriduanxin/2421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精彩推荐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