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在机关医院工作了十年。作为一名内科医生,日常工作主要就是与机关退休的老同志打交道。因为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多,再加上听力下降,沟通起来往往有些费劲,需要特别有耐心。当然,我们更需要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尽力服务好患者。
因工作原因,认识的九十多岁的高龄老人较多。他们大多乐观开朗,并自诩是“九零后”,无龄感保持的很好,一点也不觉得自己垂垂老矣。跟他们交流时间长了发现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老人跟小孩一样,都比较认人的,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吧,他们若是认准了一个医生就会始终坚持找一个医生,换第二个人都不愿意。
九十八岁的胡奶奶,退休前是一位从事机械设计的高工,也是个特别时尚的“九零后”。微信用得可好了,多年前她腿脚还好,还能来医院的时候加了我微信。后来,每次让保姆来取药,都会提前用微信跟我约好时间。因腿脚不便,她基本不出门,睡眠不好,给她用药调整了一段时间,感觉还可以。保姆说胡阿姨怪脾气,她只认你,没药也要等你上班才让我来开。有一次微信电话响了,以为是她本人,没想到接通了是她儿子,说是老人睡了好长时间都没醒,不知道是正常睡觉还是有什么问题?我让他按压老人的眼眶看看有没有反应,如果有反应醒了就没什么大事,按了没什么反应就及时送医院去。好在及时送医后,老人很快转危为安。那次出院后,老人就说服儿子们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她跟我说她感觉她的身体是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么大年纪了怎么就是死不了。
“九零后”的王老,耳聪目明,步态轻盈,气质好也非常讲究形象,每次都穿的特别得体,看着特别精神。完全不像是九十二岁的老人。老人与时俱进,微信用得那是得心应手,喜欢关注时事信息,经常给我转发一些最新的国内国际动态和一些实用的小文章。没什么大毛病,主要就是定期来拿点降压药。来医院之前会先联系,我在的话他就来。
九十三岁的林老,一看就是性情中人,宗气十足,一进诊室门就大声说:“虞医生,你在呀?哎呀,你在真好,我一看到你就开心。”一点也不掩饰对一个医生的喜爱,其实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但是很遵医嘱,每天按时服药,血压血糖都控制得不错。再加上乐观的心态,不把自己当病人,也不觉得自己很老,他总开玩笑说自己是“九零后”,我看他性格爽朗,也很有老顽童的气质。
还有一位九十多岁的欧阳老人家,慢病一直在我门诊取药,一年总有那么两次头晕,需要输液缓解症状。老人家状态不如林老好,讲话声音比较小。非常的瘦弱,感觉一阵大风都会刮倒。老人非常讲礼节,缝年过节都会给我打电话问候一下,让人觉得心里暖暖的。其实我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份内工作,常想自已何徳何能,能让老人家时常记在心里。
朱老也有九十四岁了,每次都是一个人到门诊取药,前几天来看头晕,依然是一个人来的。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平时也控制得很好,近期天冷后血压有波动,当天早上起床就头晕,感觉行走不稳。查肌力还可以,但是也不能马虎,还是要做相关检查的。家里没有人陪,实在不放心,我陪着他做完检查拿好药。老人平素不爱说话,基本上都是直接说要什么药,开好就走。那天跟我说了一些家里面情况,两个孩子都不在身边,老伴也不能下床,所以只有一个人来看病。还悲观的说,都这个年纪了,活不了多久了。我只有安慰他,检查结果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都是比较好的,只要把血压降下去头晕就会好的,不要太担心。
在我们门诊,像这样的“九零后”老人还有不少,对于这些高龄老人,我们医生能做的并不多,除了每次来诊室时多一点耐心陪他们聊聊,多给他们鼓鼓劲,最后再婆婆妈妈的对他们多嘱咐几句,什么病要怎么治,要怎么防,平时要注意什么。有的老人会谦虚的说我这么健康,都是你们医生的功劳。
其实吧,说真的,能活到九十多的人,一般都非常自律,非常注意健康,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交往时间久了,我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值得我认真去阅读。
有幸认识这些“九零后”,觉得当医生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份值得珍惜的工作。性命相托,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但是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医生在生老病死面前也显得有些无奈。
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这些“九零后”的老人家面前,我也只能是时常多安慰安慰他们,做好一个贴心晚辈该为他们做好的服务,已经很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