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生活感悟
文章内容页

与“奶奶”一起做饭

  • 作者:冬日旋律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5-05-14 22:12:29
  • 阅读0
  •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曾代表单位,参与过一次当地政府组织的扶贫活动。

      当时,我工作的那个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政府给各单位都分配了扶贫对象,帮扶某个乡镇或某个村。我们单位帮扶的是本县一个乡的一个村。

      大概11月初,天气已渐冷。我作为帮扶干部到所帮扶的那个村蹲点。说是帮扶,也就是去帮扶点上看看,带去单位问候,了解点上情况。之前,单位已把帮扶资金及物品送去了。

      那是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村子,处在大山深处,交通较为不便。去时,那里刚好下了一场小雪。迎风背有阻挡的地方被薄雪覆盖,远远望去,如铺设的白色地膜,条状形不规则分布。农作物大多已收割,只剩下秸秆稀稀拉拉堆在地里。庄稼人三三两两,有的在犁翻着田地,有的在准备着来年施的农家肥。

      我待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一个星期,白天转村走户,遇到百姓就闲聊聊,进到院子就看看院落房屋、鸡猪牛舍啥的,了解当地百姓的生产状况、生活需求。走到谁家遇到饭点,就在谁家吃饭。晚上由村主任安排,睡在农户家里。纯朴善良的百姓听说是来扶贫的干部,十分热情,拿出好的东西招待。几天下来,我几乎跑遍了那个村。

      有一天,我和村主任到一个“奶奶”家。去之前,村主任已大致给我介绍了她家的基本情况,说这是村里的一个较特殊的困难户。到了她家门口,非常安静,没有狗叫,也看不到有人。我们喊门,一个“奶奶”走了出来,大概70多岁,皱纹布满黝黑的脸面,裏着小脚,腰身微屈,但精神还算好。庄稼人常年辛勤劳作,练就吃苦耐劳的品性,即便生活有多么的艰辛,也使他们有种轻意不会向生活低头的倔强。

      “奶奶”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院子。这是一个简单的四合院,每边都有一间屋子,和其他农村人家的家院没什么两样。院面是夯实了的天然土地面,打扫的干净整洁。正是晌午,阳光正艳,显得更加宽畅明亮。“奶奶”招呼我们进了上屋,又招呼上炕。

      在广大的西北农村,屋子里大多都有土炕。土炕即是晚上睡觉的床,也是白天会客的沙发。在农村,家里来人,一般都会招呼人上炕,然后,在炕上放个较低矮的桌子,叫炕桌,类似于茶几饭桌。村主任脱了鞋,麻溜地先上了炕,盘腿而坐。我斜坐在炕沿上,两条腿掉在炕沿下。“奶奶”忙着给我们烧水沏茶,端来白面饼子。我不等她做完这些,就下了炕,环视屋子,也没啥吸引眼球的,便走出来,瞅瞅院子的角角落落。除了上房像是新建没几年的简易房子外,其他的都是用土坯搭建和箍起来的窑,陈旧简陋,有点破败。这样的院子与房屋,在西北的偏远农村是很常见的,尤其是用土块箍起来的窑,在还未脱贫的人家,较为普遍。

      村主任坐在炕上一边喝茶吃馍,一边做他的事。他借着这个机会,填写全村每家每户的各项经济指标的报表。快到年底了,村上也要向乡镇上报。报表指标设计的项目是很多的,非常详细,就连老百姓家养几只鸡、有多少斤柴草,都算在了经济指标中。显然,村主任对各家的情况是熟悉的,基本信息他了然于心。我曾问他,这些数据他是怎么得来的?都很清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他说基本上都知道,有些数据是他根据各家的实际估计的,比如谁家有多少柴草,目测预估是他们的功夫,大概差不了多少。也曾听人说过有些部门的数据报表根本就不可信,全是由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凭空编造出来的。这当然有些夸大,但事实上这种现象并非没有,常见有数据造假的新闻报道。

      他们这么做,有的时候,并不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而是基于生活工作的现实,数据虽不准确,但也基本不虚,这和造假不一样。我和村主任交流过,为什么不一家一户走访调查,按真实情况去填写。他说,一个是因为常年生活在一起,对各家情况基本都掌握。如果一家一户去做,工作量会很大,仅村委会几个人是根本忙不过来的,有些也没办法操作。这也在理,就像有多少斤柴草、有几只鸡,总不能每家每户用称去称、一只一只去数,再说这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是若按真实的情形填报,如果经济指标过低,上级也不会同意,会影响全乡镇的数据,怕拉后腿。可能是这样层层传导,在估算取中上值,数据要比真实的偏高。当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持续努力,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农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工作得到较大改进,农村经济指标设置也更为科学,统计办法也更为先进,数据自然就更接近于真实。

      快到中午了,村主任的报表还没有填完,就决定在“奶奶”家吃饭。

      村主任填报表,“奶奶”做饭。我帮不了村主任的忙,便走进了“奶奶”家的厨房。厨房就是窑,靠墙上开的一个小窗户采光,里边光线很暗,只有靠窗的附近能看清东西。不知是停电还是没有电,记不得了。“奶奶”一会弯腰往灶堂里添柴草烧火,一会立身忙着在盆里和面。由于光线暗,老人视力也不好,加上烟熏,不停在用手揉着眼睛。因年龄较大本就不太利索,在昏暗的光线下,更加吃力费劲,看着叫人既心疼,又心酸。我暗自纳闷,村主任怎么要在她家吃饭。

      她用豆面、莜麦面等杂粮面在做西北的一种叫做“懒疙瘩”的饭,大概是较为方便简捷,故名。就是用水把面和成稍硬一点的糊状,然后铲在锅铲上,再用筷子切割成大拇指指头那么大的小疙瘩,一小块一小块的下到滚沸的开水锅里,待面煮熟了,调上用油、葱花炝好的酸菜浆水即可。

      我看她转来转去、起身弯腰、忙碌不停的样子,不由自主的伸出手,整理地上的柴草,往灶堂里添柴,把面放在菜刀上,用筷子切割划面。老人连忙说使不得,我说我也学学。过程中与老人闲聊。

      老人身世甚为悲惨。老伴走的早,留下一个儿子,好不容易拉扯成人,却在40多岁时,不幸病逝。因家贫,又常年有病,没有娶妻,也没给她留个一男半孙。她说她现在年纪大了,熬熬也就到头了。她不全知我是干什么的,就习惯地叫我干部。一会说怎么能叫干部干活呢,一会又不无感叹地说我这样的干部真好。

      想想她孤身一人艰难度日,还要承受早年丧夫、老年丧子的煎熬,心里真不是滋味。我没有什么可以安慰老人的,只有多吃些她亲手做的饭,也算是对她老人家心灵的一点慰藉。看我吃的多,她笑着说,她没啥好吃的,也不会做饭,我不嫌弃。

      饭后,我帮她收拾锅灶,还剩些,她说她晚上吃。村主任的工作也已干完。在“奶奶”的目送下,我们离开了她的家。

      此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但“奶奶”的神形一直在我脑海,时不时会想起。她老人家若还健在,也上百岁了。

      写至此,惟愿普天之下的老人,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中,身体健康、生活舒适、儿孙绕膝、乐享晚年。

    【审核人:雨祺】

        标题:与“奶奶”一起做饭

        本文链接:https://www.wenyunfang.com/suibi/shenghuoganwu/243159.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文韵坊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冬日旋律冬日旋律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5
      • 获得积分:108
      • 入驻本站: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加为好友112.49.165.*

        阅读记录

          关注文韵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