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陪伴
杨小春
“天长地久有时尽”“低眉浅笑竟无言”。世间多向往,人生多陪伴,有人有物,有景有情,都是岁月赐予我们心灵相伴、挥之不去的美妙记忆。
醉美泸州,最美陪伴。我与《泸州日报》几十年的相依相伴,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泸州故事有深度、有温度的力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1986年,走出泸县师范学校大门的我投身教育事业,从此扎根基层中小学。20年来,作为校团总支书记、大队部辅导员,我除了完成语文、音乐等教学主业外,更多精力放在了组织共青团和少先队主题活动、编辑刻印团报队报。为此,我到处搜集资料。那时候,乡镇和二级场镇的交通、通讯、信息不畅,报纸、刊物相对容易找到,《泸州日报》自然成了首选(其时,《泸州晚报》《泸县报》尚未诞生)。久而久之,读书练字、看报剪报成为了一种常态和习惯。不知不觉中,《泸州日报》成了最好的陪伴,直到我策划设计主编的《大同世界》获得泸县“十佳队报”,方知《泸州日报》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成功、成长与成熟,还有无穷的乐趣、喜悦和财富。
1989年,《泸州日报》上一则我市某企业征集广告词的消息吸引了我。冥思苦想后,突然想到叶倩文红极一时的主打歌曲《潇洒走一回》,于是借用其歌词完成了我的应征作品:“×××醒酒液——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没想到竟然在众多参选广告词比拼中获得优秀奖,奖金50元。第一次参加《泸州日报》组织的活动,第一次走近《泸州日报》社领奖,第一次为我和《泸州日报》的缘分撰文《初进〈泸州日报〉社》刊登于《酒城大观园》,意外惊喜多多,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94年春季的一天,我在办公室翻看最近的《泸州日报》,发现了泸州省辖建市十周年楹联征集启事,很快创作了楹联“山村山美山村美,三春红日姗姗溢美;酒窖酒香酒窖香,九级青天久久流香”,工工整整抄于稿签,小心翼翼装入信封,整整齐齐贴上邮票,风风火火骑着自行车到几公里外的镇上邮寄出去。不久,报社广告部电话打到学校办公室,希望能够借助我的楹联为学校做宣传。听说要出几百元版面费,校长放弃了,真是遗憾!去年,正值泸州省辖建市四十周年系列活动征集文章,我以此事为主要素材撰文《花楹红蓝 情联你我——我和楹联的那些事》,收录于《泸州楹联》,算了却了一个心愿。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泸州日报》的陪伴开阔了视野,之后,我偶有诗歌、散文习作在“忠山”副刊发表。2003年真是幸运,这一年,我的随笔、杂谈、评论登上《人民日报》《四川日报》《泸州日报》《泸县报》四级党报,而《泸州日报》看中的恰恰是我关于加强民间演艺团体管理的一封读者来信。
2008年,我调离学校,在县住建局、国土局、自规局局办从事外宣工作,数十篇新闻报道被《泸州日报》采用。2023年至今,我采写的县自规局、县不动产登记中心的报道在《泸州日报》用稿超过12篇(条)。
快餐文化泛滥,新兴媒体冲及,阅读需求多元……传统的平面媒体特别是纸媒遭遇严重生存危机,报纸发行一般只到单位一级。然机关事务繁杂,读书看报尤其是翻阅党报党刊的人渐渐“非主流”,但我依然坚持阅读收存《泸州日报》并积极投稿。我和《泸州日报》像形影不离的朋友,彼此陪护,相互温暖,双向奔赴我们共同的“诗和远方”。
“此情可待成追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与《泸州日报》的缘还将延续,我们的故事还会渐入佳境。路漫漫其修远,我们还会遇到下一个路口、下一个拐点、下一个驿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们依然命运共同、风雨兼程,《泸州日报》的一抹蓝天、一泓碧水、一园净土,将会继续丰富储备和认知、滋润思想和灵魂、提升修养和境界,让我永葆青春与活力,更加自信高昂地融入恢宏交响的中国式现代化泸州篇章。